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27

此页尚未校对

唐未遠,人心思唐,故改之耶。

分野之說,謬悠傅會,予嘗疑之。近見《黃太沖文集》,辨 之甚晰。《路史星次說》一篇,固先之矣。其最與予說合 者,如云:「春秋、戰國,地每變遷,三晉未分,晉果何分?秦 拔西河,魏當何屬?周既東西,何都而直鶉火,陳滅於 楚,何自而入?韓分」云云。終云要以九州之分為正,此 為直截不易之論。

日下舊聞:《禹貢》九州之名舊矣。《爾雅》「九州,商之制也。」 《職方》「九州,周之制也。」《職方》之冀,小於《禹貢》,則一分而 三也。既有冀而又有幽、并,故幽州多入《禹貢》之青、徐。 其山醫無閭,在遼東,光武時以遼東屬青州,又屬幽 州,非幽州入青乎?其澤貕養在長廣,其浸菑時菑出 萊蕪,《地理志》以長廣屬徐州,瑯琊有萊山,非幽之入 「徐乎?」

《廣治平略》:三河:堯都河東,殷都河內,周都河南,故稱 三河。三秦:項羽三分關中地,封章邯雍王、司馬欣塞 王、董翳翟王,故稱「三秦。」「三齊」,謂齊及齊北膠東也。三 楚,淮北沛、陳、汝南二郡,此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 廣陵,此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此南楚也。 或曰:楚文王都郢,楚昭王都鄂,楚考烈王都壽春,故 曰三楚。《三吳國經》云:「漢分會稽為吳,與吳興、丹陽為 三吳。」《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為三吳,《指掌圖》以蘇、常 湖為三吳。其說不同。《九修稿》云:「春秋之吳,都蘇、常之 間;漢封之吳,都會稽。」即蘇常嘉杭非紹興之會稽也三國之吳,初為 會稽太守,封吳侯,即蘇、松、常、鎮、杭、嘉、湖之地,《備記》之 「三梁」,謂南梁、大梁、少梁,「三蔡」謂上蔡、新蔡、下蔡。三苗 在堯時為蠻地,在今日則為中國,乃湖、廣、江、鄂、岳之 三州,故今三州人尚有苗姓。

京畿總部彙考一

《京畿建置沿革考     》:《畿輔通志》。按:修《志》在康熙二十二年,宣化未改為府,故《志》止稱「八府。」 直隸八府,古皆冀州之域。舜分燕以北為幽州,置牧,南仍為冀州。夏、殷省入冀,又為冀州地。《周禮職方考》為幽州兼兗州地。春秋時可考者,有邢、北燕、鼓肥、黎陽、共、鮮虞、赤狄、無終、山戎、潞十一國。秦并天下,置郡,鉅鹿、邯鄲、遼西、右北平、漁陽、上谷,皆其地也。漢為廣陽、信都、中山、廣平、河間、真定、趙國諸國,暨恆山、魏郡、鉅鹿、涿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諸郡,魏並因之。晉置冀州、《幽州》、安平國、領八縣,《趙國》領九縣,鉅鹿國領二縣,章武國、領四縣,博陵國領四縣,《河間國》、領六縣,《中山國》、領八縣,高陽國領四縣,范陽國、領八縣,《燕國》領十縣,上谷郡、領二縣,遼西郡領三縣,北平郡、領四縣,廣平郡、領十五縣,《常山郡》、領八縣,魏郡領八縣,頓丘郡領四縣,八府什居其八。隋曰常山、曰汲,曰襄國,曰武安、曰安樂、曰博陵、曰河間、曰信都、曰趙,曰涿,曰上谷、曰遼西、曰北平、曰漁陽,八府又什居其九。唐分置十五部,八府多屬河北道,則有恆州、相州、邢州、定州、深州、瀛州、莫州、冀州、趙州、營州、平州、檀州、薊州、順州、媯州、幽州、涿州、易州、單于大都護府之分地焉。唐末,營、平二州沒於契丹。梁初,劉仁恭父子據幽、燕,繼而為晉王所滅,晉滅梁稱唐。唐末,石敬瑭叛,以幽、涿、薊、檀、順、瀛、莫賂契丹,資其兵伐唐為晉,其建置變易,不可考已。晉亡,漢繼之。漢亡為周,周世宗伐契丹,取瀛、莫二州,其他仍未復也。周亡而宋受命,分河北為東、西二路。宣和間,遣使攻遼,取石晉所沒之地,金人止以薊、景、檀、順、涿、易六州二十四縣來歸,遼將張玨又以平州來降,後復為金所取。靖康後,冀地盡沒於金。金襲遼制,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府領之。順天即其析津府,號「中都。」統府一,節鎮一,刺史三,郡九,縣四十九,後改大興府。永平即其南京,後復為平州。興平軍,保定即其順天軍,隸河北東路,後改屬中都。海陵「河間,仍曰河間,為河北東路。」真定即其鎮州「成德軍節度,後改府,置本路兵馬都總管府。」順德即其邢州,置安國軍節度。廣平為邊地,置防禦使。大名即其安武軍府,後改總管府,以附近十二猛安隸焉。元立中書省行中書省,分鎮藩服路。「順天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後改中都,再改大都,置留守司,又置大都路總管府,永平改曰興平,升平欒路置總管府,設錄事司,尋復改為永平,升保定為順天路,置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