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卷目錄

 京畿總部彙考二

  京都城池考

  京都壇廟考

  京畿山陵考

  京都宮殿考

  京畿苑囿考

  京都公署考

  京都國學考

  京畿戶口考

  京畿田賦考

職方典第三卷

京畿總部彙考二

===京都城池考{{{1}}}

《大清會典》。

皇城起。

大清門,歷長安左右門、東安、西安、地安三門。周圍三

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

紫禁城起

午門、歷東華、西華、神武三門、南北各二百三十六

丈二尺。東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城高三丈。垛口四尺五寸五分。基厚二丈五尺。頂收二丈一尺二寸五分。城外周圍設看守紅鋪十六座。每座三間

京城順治元年,定鼎燕京,京城周圍四十里,為九。

門南曰「正陽、崇文、宣武」 ,東曰「朝陽」 ,東直西曰「阜成」 ,西直北曰「安定、德勝。」 南一面長二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北二千二百三十二丈四尺五寸,東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西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高三丈五尺五寸,垛口五尺八寸,基六丈二尺,頂收五丈。外重城包城南一面轉包東西角樓,止長二十八里,為七門:南曰「永定,左安、右安」 ;東曰廣渠,東便;西曰「廣寧,西便。」 城南一面長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東一千八十五丈一尺,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各高二丈,垛口四尺,基厚二丈,頂收一丈四尺。各門俱有甕城。

城河,其源出昌平州白浮村神山泉,通榆河,會一畝、馬眼諸泉,匯為七里濼,東流環遶都城,曰「玉河。」 由大通橋而下,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與盧溝河合,長一百六十餘里。元都水監郭守敬所鑿,賜名「通惠」 ,又名大通河,即潞河也。又西山玉泉,從水關經越橋,俗謂「銀錠橋。」 流入西苑,遶宮禁,自玉河橋出,入城河,合流至大通橋入漕玉河橋凡三:一跨長安東街,一跨文德坊街,一近城垣

按《畿輔通志》:「京城,元至元四年建,名大都城。明永樂七年遷都於此。十九年爰拓城墉,周圍四十里,高三丈五尺五寸,廣六丈二尺,門九,南曰正陽,曰崇文,曰宣武,東曰朝陽,曰東直,西曰阜成,曰西直,北曰安定,曰德勝。嘉靖二十三年,又築重城以衛之,即今外城三面共二十八里,高二丈,廣如之,門七:南曰永定,曰『左安』」 ,曰「右安」 ,東曰「廣渠」 ,西曰「廣寧。」 其拓出於東西隅而北向者,東曰「東便」 ,西曰「西便。」 內城九門,各有月城及門樓一座,月城外面各有敵樓一座,三面各開砲門四重。四隅角樓與敵樓規制同,外城如之。甲申,燬於流寇者什九,惟正陽門內外樓巋然獨存。

皇清定鼎以來,次第修葺,始復舊觀。池則玉河分流,

遶雉堞入,經大內,復出注大通河。水勢蜿蜒,天然襟帶,不假斧鑿,其深淺自難量也。明季,兩岸繚以短垣,

國朝沿堤樹柳

皇城在京城之中,宮殿森嚴,樓闕壯麗,居九重之正

位邁往古之宏規,允為億萬斯年之固。

《前代京都城池附考》:按:「黃帝都於涿鹿」 ,亦燕地。然上古城池之制未備,至遼始以此地為南京。歷金、元、明,其廣狹大小非一,皆今都城地也,故以遼為始。《遼》。

太宗始陞幽州為南京。又曰燕京。始建京城按《遼史地理志》。「五代自唐而晉。高祖以遼有援立之勞。割幽燕等十六州以獻。太宗升為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