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又曰:燕京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廣一丈五尺,敵樓戰櫓具。八門:東曰安東、迎春,南曰開陽、丹鳳,西曰顯西、清晉,北曰通天、拱辰。大內在西南隅。皇城內有景宗、聖宗御容。殿二:東曰宣和,南曰大內。內門曰「宣教」 ,改「元和。」 外三門曰南端、左掖、右掖。左掖改「萬春」 ,右掖改「千秋門」 ,有樓閣,毬場在其南。東為永平館,皇城西門曰「顯西」 ,設而不開;北曰「子北。」 西城巔有涼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廨舍寺觀,蓋不勝書。

海陵天德三年,命張浩等修燕京城。

按《金史地理志》:「天德三年,始圖上燕城宮室制度。三月,命張浩等增廣燕城。城門十三,東曰施仁,曰宣曜,曰陽春,南曰景風,曰豐宜,曰端禮,西曰麗澤,曰顯華,曰彰義,北曰會城,曰通元,曰崇智,曰光泰。」

《大金國志》:「『都城四圍凡七十五里。城門十二,每一面分三門。其正門四,傍又設兩門,正東曰宣曜、陽春、施仁,正西曰灝華、麗澤、彰義,正南曰豐宜、景風、端禮,正北曰通元、會城、崇智』。此四城十二門也。」

宮城四圍凡九里三十步。自天津橋之北曰「宣陽門」 ,內城之南門也。中門繪龍,兩邊繪鳳,用金釘釘之。上有重樓,制度宏大。三門並立。中門惟車駕出入乃開,兩偏分雙,隻日開一門。

過宣陽門,有兩樓,曰「文」 ,曰「武。」 文之轉東,曰「來寧館」 ;武之轉西,曰會同館。正北曰千步廊,東西對焉。廊之半各有偏門,面東曰「太廟」 ,向西曰「尚書省。」

《金史志》:「宮城之前廊,東西各二百餘間,分為三節,節為一門。」

《攬轡錄》:「循東西御廊北行,將至宮城,廊即東轉,又百許間,其西亦有三門,門中馳道甚闊,兩傍有溝,上植柳,廊脊背覆以青琉璃瓦,宮闕門戶,即純用之。」

《北轅錄》:「入宣陽門,由馳道西南入會同館。」 《攬轡錄》:「北即端門,十一間,曰應天之門。」

《金史志》:「應天門舊名通天門,大定五年更大。」 《金國志》:「應天門,內城之正南門也。樓高八丈,四角皆垛樓,瓦皆琉璃,金釘朱戶,五門列焉。常扄,惟大禮祫享則由之。東西相去一里許,又各設一門,左曰左掖,右曰右掖,各有武夫守衛。城之正東曰宣華門,正西曰玉華門,殿九重,凡三十有六,樓閣倍之。正中位曰皇帝正位」 ,後曰「皇后正位。」 位之東曰「內省」 ,西曰「十六位」 ,乃妃嬪居拱辰內城正北門也。又曰「後朝門。」 制度守衛,一與宣華、玉華等。金碧翬飛,規模宏麗。

貞元元年定都改為「聖都。」

按《金史地理志》中都路,「遼會同元年為南京,開泰元年號燕京。海陵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聖都。」

世祖至元元年,改燕京為「中都。」

四年,於都城之東北,改建《中都城》。

按《元史地理志》:大都路,唐幽州范陽郡,遼改燕京,金遷都為大興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書省臣言,「開平府闕庭所在,加號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 遂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四年,始於中都之東北置今城而遷都焉。京城右擁太行,左挹滄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門。正南曰《麗正》,南之右曰《順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東曰《安貞》,北之西曰《建德》,正東曰《崇仁》,東之右曰《齊化》,東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義》,西之右曰《肅清》,西之左曰《平則》。

按《春明夢餘錄》:「元之南城,周圍五千三百二十丈,即金之故基也。」 今之遺址尚在,所謂土城關是也。人呼崇文門為「海岱」 ,宣武門為「順承」 ,阜成門為平,則仍元之舊也。

太祖洪武元年秋八月,命華雲龍「經理元都新築城垣。」

按《明太祖實錄》:「大將軍徐達命指揮華雲龍經理故元都新築城垣,南北取直,東西一千八百九十丈。又令指揮張煥計度元皇城周圍一千二百六丈。又令指揮葉國珍計度南城周圍五千三百二十八丈。」 「南城故金時舊基也。」

按《寰宇通志》:「洪武初,改大都路為北平府,縮其城之北五里,廢東西之北光熙、肅清二門,其九門俱仍舊。」

按《春明夢餘錄》:「明洪武元年戊申八月庚午,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