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通天元年置,本漁陽,開元十九年更名。又有鎮遠軍,故黑城川也。有三義城、橫山城、米城,有大王、北來、保要、鹿固、赤城、邀鹵、石子䴚七鎮。有臨河、黃崖二戍。薊州漁陽郡,有府二,曰漁陽、臨渠。南二百里有靜塞軍,本障塞軍,開元十九年更名。又有雄武軍,故廣漢川也。東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又東北三十里有鹽城守捉。又東北渡灤河,有古盧龍鎮,又有斗陘鎮。自古盧龍北經九荊嶺,受米城、張洪隘,度石嶺至奚王帳六百里,又東北行,傍吐護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帳。又北百里至室韋帳。

《安祿山事跡》十五載,「安祿山偽即帝位,國曰大燕,以范陽為大都,署其城東隅私第為潛龍宮。」 《新唐書》:祿山父子僭位,凡三年而滅。至德二載,史思明奉十三郡兵八萬,籍歸於朝。

《太平寰宇記》:「乾元元年,復為幽州。」

《新唐書》:「二年正月,思明僭稱大聖周王。四月,更國號大燕,號范陽為燕京。」

《新唐書》表:「寶應元年,范陽節度使復為幽州節度使。及平盧陷,又兼盧龍節度使。」

《唐曆》李懷仙盡以所管來降。

《通鑑》:「廣德元年正月,李懷仙仍故地為幽州、盧龍節度使。四月,制分河北諸州節度,以幽、莫、媯、檀、平、薊為幽州管。」

《新唐書》:「大曆三年,朱希彩、朱泚、泚弟滔共斬懷仙,希彩自稱留後,詔領節度。其下李瑗殺之,推朱泚為留後。泚入朝,以滔權知留後,遂領節度。滔以祿山、思明皆起燕,俄覆滅,惡其名,以冀堯所都,因號冀,僭為王,改幽州為范陽府。」

《新唐書》表:「建中三年,幽州節度復領德、棣二州。」 《新唐書列傳》:「滔死,軍中推劉怦總軍事,俄詔為節度副大使。怦卒,子濟嗣節度。濟次子總寘毒,濟飲而死,即領軍政,詔嗣節度。」 上疏願奉朝請,且欲割所治為三,以幽、涿、營為一府,請張弘靖治之,瀛、莫為一府,盧士玫治之;平、薊、媯、檀為一府,薛平治之。穆宗欲寵弘靖,故全付總地,拜總檢校司徒,兼侍中,賜浮屠服,號「大覺」 ,榜其第為佛祠。總巳自髡祝讓節鉞。俄幽州亂,囚弘靖,詔以劉悟為節度使,而瀛、冀皆附朱克融,悟不得入朝廷。度幽、薊未可復取,乃拜克融為幽州盧龍節度使。

《新唐書》表:「長慶元年,幽州節度罷,領瀛、莫二州,置瀛、莫節度使。二年,幽州節度復領瀛、莫二州。」 《新唐書列傳》:「是年,軍亂,殺克融次子延嗣,領留後,大將李載義殺而代之,敬宗即授盧龍軍節度使。太和四年,為兵馬司楊志誠所逐,文宗用志誠為留後,俄擢節度副大使。八年,為下所逐部將史元忠總留後。明年,為副」 大使。會昌初,為偏將陳行泰所殺,邀節制後。簡會出奔,詔公素為節度,未報。次將張絳殺行泰,武宗用張仲武代之。大中初,卒。子直方襲節度留後,俄進副大使,舉動多不法,畏變起,奔京師,軍中以張允伸總後務。未幾,為節度使。咸通十二年,以疾上節印,詔以子簡會為副大使,軍中推張公素為留後。簡會出奔,詔公素為節度,而為李茂勳所襲,奔京師。茂勳入府,眾推主州務以聞,詔即拜節度使。俄以病表子可舉代,遂領留後,進節度使。可舉死,眾推李全忠為留後。光啟元年,拜節度使,未幾卒。子匡威領留後,進為使。李克用伐王鎔,匡威自將援鎔,其弟匡籌據城自稱留後,天子即授為節度使。克用攻匡籌,下武、媯二州,敗匡籌於居庸關,匡籌遁去,幽州地歸克用。劉仁恭入城,封府庫以待,克用悅,留仁恭守之。乾寧二年,表為盧龍軍節度使。

《五代史》:「仁恭子守光,梁開平元年自外將兵入,自稱盧龍節度使,執仁恭而幽之。乾化元年,自稱大燕皇帝,改元應天。」

《五代史》:「明年,晉遣周德威會鎮定兵攻燕,禽仁恭父子,凱歌入于晉陽。」

《寰宇分合志》:「盧龍藩鎮二十八,易帥歷一百四十八年。」

《五代史》:「契丹當莊宗、明宗時,攻陷營、平二州。及已立晉,又得雁門以北幽州節度,管內合一十六州,乃以幽州為燕京,更其國曰大遼。」

《遼史》:「天顯十二年,以幽州為南京。開泰元年,改幽都府為析津府,薊北縣為析津縣,幽都縣為宛平縣。」

《五代會要》:「周顯德六年五月,以益津關為霸州,割文安、大城二縣隸之,地望為中州。」

《九域志》:「宋景祐元年,省永清縣入文安,徙文安縣為州治。皇祐元年,仍徙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