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94

此页尚未校对

《九朝編年備要》:「宣和四年九月己卯,郭藥師以涿州來降,以其軍八千隸劉延慶為鄉導。癸未,遼蕭后遣使納款稱臣。」

《宋史·地理志》:「宣和四年,更漁陽縣名平盧。」 《九朝編年備要》:「宣和五年,金人來歸。」 《燕京六州記纂淵海》:「改燕京為燕山府,又改郡曰廣陽,節度曰永清軍。」

《東都事略》:「七年十二月,幹離不寇燕山,郭藥師率麾下兵四萬,又起涿、易州兵三萬,戰於潞縣。藥師大敗,引數騎走至燕山,伏壯士於後園,擒守臣蔡靖及兵將官降於金,燕山諸郡皆陷。」 《金史》:「海陵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聖都,尋改中都。」

元《方輿勝覽》。「廢帝築燕京。改名曰永安,以析津府為大興府。」

《元史》: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世祖至元元年,中書省臣言,「開平府闕庭所在,加號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 遂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

《元史地理志》:「至元四年,始于中都之東北置今城,而遷都焉。」

九年改大都

十九年置留守司

《元史》本傳:「至元二十年,崔彧上疏言,大都非如上都,止備巡幸,不應立留守司,宜置總管府。」 《元史》,二十一年,置大都路總管府。

元混一《方輿勝覽》:「元領大興府一,通、薊、涿、霸、雄、易、保、遂、安肅、檀、順州。十一。辛丑年,割出雄、易、保、遂、安肅五州,立順天路。後又省安次縣為東安州,固安縣為固安州,漷陰縣為漷州,以香河、武清二縣隸於漷,以雄、易二州並來屬,遂領涿、霸、通、薊、漷、雄、易、檀、順、東安、固安州十一。」 至元二年三年,割出雄、易二州屬保定。今領府一,州九。《翊運錄》:「洪武元年八月,大兵至燕京,登城而入。十月,下詔改元燕京為北平府,置燕山等八衛,以都督孫興祖、華雲龍守之。」

《啟運錄》:「詔改元都為北平府,設北平行中書省,并置燕山、大興、永清等六衛,隸兵三萬,命指揮副使孫興祖、華雲龍兼北平行省參知政事守之。」

《明太祖實錄》:「九月,大將軍徐達改故元都安貞門為安定門」 、「健德門為德勝門。是月,置大都督,分府於北平。十月以北平府隸山東。」

《寰宇通志》:「洪武初,改大都路為北平府。」

《春明夢餘錄》:「九年,革行省,設承宣布政使司。」《成祖實錄》:「『永樂元年正月,禮部尚書李至剛等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統,其於肇跡之地,皆有升崇。竊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創業之地,宜立為京都』。制曰:『可。其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按:順天一府,自秦設郡縣以後,分合彼此,疆域名稱不一。至元設順天路,始有順天之名,明初又改北平,至永樂始復名順天。其州縣名稱統屬間有更易,而疆域大致不殊矣。大興、宛平二縣為順天附郭,其建置沿革備于《順天通志》所紀,猶得其概。至外州縣,則其所載,質之史傳,不無異同,亦多略故。今自良鄉以下,兼採日下舊聞,以備參考云。良鄉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良鄉」 ,漢縣,屬涿郡。

《漢·地理志》注:「莽曰廣陽。」

《縣志》:「後漢仍曰良鄉。」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晉屬范陽國。元魏屬燕郡。北齊天保七年省入薊縣,武平六年復置。隋屬涿郡。唐聖曆元年改固節縣,神龍元年復為良鄉。」

《名勝志》:「唐以不從安史之叛,改名固節。」

《方輿紀要》:舊志:「在涿州北四十里。後唐長興三年,移治於此。」

《許奉使行程錄》:「良鄉縣,乃唐莊宗時趙德鈞所鎮也。幽州歲苦契丹侵抄轉餉,乃於鹽溝置良鄉縣。」

《遼史·地理志》:「遼屬析津府。」

《長安客話》:「良鄉亦稱鹽川,因境內有鹽溝故也。鹽溝即閻溝,發源自宛平縣龍門口,東南流與廣陽水合。」

固安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固安本漢方成縣,屬廣陽國,後漢屬涿郡,改成為城。」

《水經注》:「聖水東逕長興城南,又東逕方城縣故城,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 魏封劉放為侯國。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晉屬幽州范陽國。元魏屬范陽郡,北齊省焉。

《續通典》「隋開皇九年,自今易州淶水縣移固安縣於漢方城縣地,取漢故安縣為名。其漢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