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95

此页尚未校对

在易州易縣東南七百步。

《舊唐書》:漢故安縣,即今易州。隋開皇中,始改置於故方城縣界,乃改「故」 為「固。」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唐武德四年屬北義州,移治歸義縣章信堡城。

貞觀元年省州,以縣屬幽州。

《括地志》:「方城舊城,在今縣東南十七里。」

《方輿紀要》:「大曆四年,改屬涿州。」

周世宗伐契丹,下關南瀛、莫二州,遣先鋒將劉重進先發,據固安。即今縣治。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遼金仍屬涿州,金割以遺宋,宋名涿水郡,威德軍節度縣隸焉,未幾金取之,仍為涿屬邑。

元割屬霸州,又改屬大興府。中統四年,升為固安州,屬大都路。

洪武二年降為縣

永清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永清」 ,漢益昌縣,屬涿郡,為侯國。

隋大業七年,開渠通遼,於縣西五里置通澤縣,後罷。唐如意元年改武隆縣。景雲元年改會昌縣。天寶元年改永清縣。

《方輿紀要》:「石晉時沒於契丹,周世宗復取之。宋初為霸州治。景祐二年,并入文安縣。」 金復置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永清元屬大都路。

《長安客話》:「縣名,取邊境永清之義。地居渾河下流,一望無涯,城南三五村,頹垣覆舍而已。」 東安縣。

《長安客話》:「東安古安墟,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合符釜山」 ,即此。

《太平寰宇記》:「安次,漢舊縣。縣東枕永濟渠,漢武帝以屬燕國。王旦有罪,削以屬渤海郡。」 《續漢書·郡國志》:「安次屬漁陽郡。」

《方輿紀要》:「晉屬燕國,後魏仍屬燕郡,隋屬涿郡。」 《遼史》:「唐武德四年徒置東南五十里石梁城,貞觀八年又徙今縣西五里常道城,開元二十三年又徙耿就橋行市南。」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遼、金並因之。元初屬大興府,後屬霸州。中統四年,升東安州,屬大都路。洪武二年降為縣。

香河縣

《遼史》:「香河,本武清縣之孫村,遼於新倉置榷鹽院,居民聚集,因分武清、潞縣置。」

《宋史·地理志》:宣和四年,更香河縣名清化。清類天文分野之書。𨖚,屬析津府。金初,屬大興府。承安三年,屬盈州。元初,屬大興府。至元十三年,割以來屬。洪武元年,屬漷州。今隸北平府通州。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州,秦屬漁陽郡,漢為潞縣地,仍屬漁陽郡。」

《水經注》:高梁水東至潞縣,注於鮑丘之水。又南逕潞縣故城西,王莽之通潞亭也。漢光武遣吳漢、耿弇等破銅馬五幡于潞東,謂是縣也。《方輿紀要》:「晉屬燕國,後魏仍屬漁陽郡,北齊時分置潞郡。」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隋開皇初罷人涿郡。唐武德二年自無終徙漁陽於此置元州。

《太平寰宇記》:「元州領潞、臨泃、漁陽、無終四縣。貞觀元年,廢州,省臨泃、無終二縣,以潞、漁陽歸幽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金天德三年,改黎陽之通州為濬州,以此縣陞為通州。元因之,領二縣,屬大都路。」 今潞縣并入州。領縣四:三河、武清、寶坻、漷縣。按《郡縣釋名》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三河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三河縣,本漢臨泃縣地。《方輿紀要》:『臨泃,石趙所置,亦曰臨渠。晉永和六年,燕慕容霸伐趙,收安樂、北平兵糧,與其主雋會於臨渠,即此城也。後魏廢』。」

《新唐書》:「唐武德二年,析潞縣置臨泃縣。貞觀元年省。開元四年更置三河縣。」

《太平寰宇記》:「縣初置,屬幽州。開元十八年改隸薊州。」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金、元並屬「通州。」

《城邑考》:「三河舊城在今泃河南,被水衝廢,今城即趙德鈞所改,城方六里,壕闊三丈,深半之。」 《郡縣釋名》:「三河,以地近七渡、鮑丘、臨泃三水而名。」

武清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武清,本漢雍奴縣地,屬漁陽郡。《水經注》:「雍奴,藪澤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 漢光武建武二年,封潁川太守寇恂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