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雍奴侯魏遣張郃樂進圍雍奴,即此城矣。《方輿紀要》:「晉屬燕國,後魏仍屬漁陽郡。」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隋屬涿郡,唐屬幽州,天寶初改為武清縣。

《城邑考》:「唐改雍奴為武清,其舊城距白河十七里,在今丘家莊南。」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五代、宋、金並因舊名。元屬大興府,至元十三年割屬漷州。明仍屬通州寶坻縣。

《方輿紀要》:「寶坻,漢泉州縣地。後唐於北置鹽倉,金初為新倉鎮。大定十二年,置寶坻縣。」

《金史》:「以香河縣近民附之。承安三年,陞盈州為大興府支郡,以香河、武清隸焉。」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泰和四年州罷,仍為寶坻縣。元屬大都路。

昌平州

《方輿紀要》:「昌平,本漢舊縣,屬上谷郡。」

《昌平山水記》:「漢齊悼惠王子卬以昌平侯立為膠西王」 ,縣名始見於此。

《漢書注》:「莽曰長昌。」

《昌平山水記》:「光武時,寇恂至昌平,襲殺邯鄲使者,奪其軍。耿弇走昌平,就其父況盧芳入朝。南及昌平,魏文帝拜牽招使持節護鮮卑校尉,屯昌平。」 章懷太子注:「漢故城在今幽州昌平縣東南。」

《魏氏土地記》:「薊城東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

《方輿紀要》:「晉仍為昌平縣,屬燕國。後魏廢入軍都,縣屬燕郡。」

《魏書地形志》:「軍都縣有昌平城。」

《方輿紀要》:「魏太和中,分恆州東部置燕州,治昌平,尋又置昌平郡。東魏為東燕州及昌平郡。北齊因之。」

《隋書》注:「後周州郡並廢,後又置昌平郡。隋開皇初,郡廢,又省萬年縣入焉。」

《方輿紀要》:大業初,昌平縣屬涿郡,唐屬幽州,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五代唐同光二年改燕平縣。

《方輿紀要》:「縣徙治曹村,又徙於白浮圖城,在今州西八里。」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石晉復昌平舊名,割地賂遼。

《方輿紀要》:「遼屬析津府。」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金得地以遺宋,宋宣和五年為燕山府屬,七年復入金。

《方輿紀要》:「金屬大興府。元屬大都路。明初屬北平府。永樂中屬順天府。」

《昌平山水記》:「今昌平州,故永安城也。正統中,調長、獻、景三陵衛於中東、西三山口及東西二營地方駐劄,以護陵寢及土木之難。明年,景泰元年,于昌平縣之東八里築城,徙衛於內,名曰永安。三年,并昌平縣徙焉。今之東西二門及城中大橋,故南門遺蹟也。其後續設陵衛益多,乃于城南復築一城連之,今之南門」 是也。乃去舊城南面磚石而合為一,周一十里二十四步。州治在舊城內大街西,先為順天府昌平縣。正德元年,南京吏部尚書林瀚言:「陵寢所在,歲三大祭,欽遣百官陪祀。及帝后忌辰、歲暮、正旦,並遣駙馬詣陵縣。小民貧,供億煩苦,請改為州,以密雲、順義、懷柔三縣隸之,助其力役。凡有科派差徭」 及養馬之類,悉皆優免。從之。未幾,復降為縣。八年,縣丞張懷復奏,始定為州,以三縣屬焉。《國史》唯疑昌平升為州,議自林文安瀚始。其戶司舊駐京,歲一巡視而已。正德中,始開署昌平順義縣。

《太平寰宇記》。「秦為上谷郡地。」

《順義縣志》:漢為土垠縣,東二十里為狐奴縣,西三十里為軍都縣。《日下舊聞》:「按西漢土垠屬右北平郡,當在今豐潤境內,而縣則漢漁陽郡狐奴地也。」

《方輿紀要》:「北齊始置歸德縣,屬燕郡,後周廢。唐開元中,移燕州于此,仍置遼西縣為州治。」《唐書》:「開元二十五年,徙燕州治於幽州北桃谷山。」《日下舊聞》「按此為幽都縣治。」

《太平寰宇記》:「歸順州,天寶元年改為歸化郡,乾元元年復為歸順州。」

《遼史》:「唐末為順州。」

《宋史紀要》:遼曰順州歸寧軍,又改歸化軍。《宋史》:「宋宣和四年,金人以州來歸,賜郡名曰順興。」

《方輿紀要》:「金仍曰順州。」

《金史》「縣二:溫湯、密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