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馬闌山 帝京景物略。渡石澗,上馬闌山,折旋左右,至法幢庵,五里,可容騎。又五里,籬徑坦然,妙庵也。《長安可游記》。出沿河守禦城西門,渡石澗,進馬闌山,曲折上坂,石子磊磊,難步陟,至法幢庵。又五里,至馬闌村,登三大士閣,「一松高十丈餘,歷磴而上,三里許,翠峰壁立。又二里,扳躋叢木中,再上,見籬徑石坦,乃妙庵」 也,中設大士像。

千佛山 、觀音山 、鶴子山 。《帝京景物略》:「嶺西行數里,千佛山,又數里觀音山。山舊有菩提樹、仙人橋、望海石下嶺,復上嶺者數,迎前壁立者。」 鶴子山,《長安可游記》:「自妙菴從嶺西折,路甚狹。數里上千佛山,一名黑風山。又數里為觀音山。再上為大悲厓,旁有仙人橋、菩提樹,樹已遭伐矣。又上為望海石,嶔崟巉削,踰嶺凡」 七,見有石壁峭立,為鶴子山,路更險仄,達千佛巖,怪石攢簇,多似人形。坐視觀音山,如在懷抱間。百花山 ,《帝京景物略》:「度閻王鼻,行百花中一里,進籬門石洞,禮文殊法身塔,登菩薩頂」 ,是百花山頂。《燕山叢錄》:「宛平縣西二百里有百花山,特多花卉,有不可名者。薊中不產蛇,獨此山七寸,蛇至毒,被蠚者不救。」 長安可游記鶴子山三里餘,過閻王鼻,始躡百花山腰。西北兩山秀甚,云東西二靈山也。西北為小五臺山,花多目所未睹,紅黃紫翠,不可名狀。一色者跗萼各殊,有名天花者,尢嬌艷可愛。行里許,忽聞鐘聲,前進入籬門,過石洞,殿上設文殊金像,高一丈三尺,有塔,云是法身塔,上菩薩頂。峰三,以小石更累成尖,風吹不去。有登者老僧必勸累之,云種佛因《帝京景物略》下菩薩頂,又入百花中。東龍王頹廟,北大士殿,下千佛巖,花被逕八里多於前。過白水庵,行泉聲。二里一松,標瑞雲寺,寺即五代時李克用建亭故處,俗曰百花寺也。寺有摩訶祖師法身,有摩訶煮石鐺,宣宗曾取視,賜以龍袱歸寺。有《摩訶摔龍石》,龍逸,祖師追摔之,今龍跡宛在石也。

菩薩巖 ,《長安可游記》。下坡之半,山花較初登為多。折而西為龍王廟,廟已圮,惟殿僅存,五龍王分列,中供龍母。北折為大士殿。下厓取道瑞雲寺,約八里至白水庵,山名菩薩巖。又行里許,有巨石當路,界于澗中。遠見一松映對,即瑞雲寺也,俗呼百家寺。入禮摩訶祖師,山僧出摩訶鍋相示,黑潤如古銅鐺。僧言「曾三入大內供養,出寺度小橋,下菩薩厓,二里為曹村,又數里至史家營,煮沙,人皆聚於此。」 《明一統志》:「菩薩崖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山畔有三石佛像。」 史家營、太山 ,《燕山叢錄》:「宛平縣史家營、太山,有石如臼,相傳昔有仙人居此臼中,每日產米,隨寺眾多少,取給不乏。後有僧厭其險峻,鑿石穴通之,穴成」 而米絕。

燕山石塘 《長安可游記》:「從史家營緣石澗而上,甚危險,巨石巉峻,仰視欲墜,云即燕山石塘,以山頂泉出其下,故名。踰二大嶺,路始平廣。又數里為山神廟,上數武即妙庵也。」

黑雲山 ,《燕山叢錄》:「宛平西黑雲山有兩穴,扣之聲若鼓,掩其一則無聲。」

笄頭山 ,《太平寰宇記》:「薊縣笄頭山,有溫泉,治百病。」

西湖山 ,《明一統志》:「西湖山,在府西一百里,下有溪潭。」

青山嶺 在府西一百五十里。山四面高聳,中坦平,多產三七諸藥。

百望山 ,《長安客話》:「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猶見其峰,故曰百望。」

駐蹕山 《薊丘集》:「百望山之陽有祠焉,高十五丈,登之可望京師。」 出百望十里為長樂河,河水不甚闊而流駛。又北二里為玉斗潭,中皆腐草,罨之深不可測,傳有兩牛飲而𩰚陷于潭無跡。又北十里為灌石,駐蹕山在焉。

雅思山 ,《長安客話》「京西北諸山,連綴共一百八十里,半隸昌平。其隸宛平境內與昌平錯壤者,出百望山北四十里,入南谷有聚焉,是名漆園。園之南有雅思山,幽晦多霧,山陷而為坎,有池曰露池。」

鰲魚嶺 《薊丘集》:「自漆園出,而西十里許有高崖,崖下有泉遶之。又西北十里為清水澗,兩山如門,行可二十里。山皆奇峭巃嵷,飛泉滮灑,決地分流,聲激崖穴。厓間百合、忍冬、棠杜、牛妳、相思、郁薁、黃精、唐求之屬,紅翠含濡,鳥窠雉囮,山鹿之毳,豪豬之毛,遍于巖谷。」 有嶺曰「鰲魚。」 又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