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泛,必從小徑抵蝦菜亭,乃盡幽深之致。每年三伏日,錦衣衛率御馬監官校,浴馬於湖,如濯雲錦。中元夜,寺僧於淨業湖邊放水燈,雜入蓮花中。游人設水嬉,為盂蘭會,梵唄鐘鼓,雜以宴飲,達旦不已。水中花炮,有鳧鴈龜魚諸種。冬時湖凍作小冰床,各坐於上,一人挽行,輪滑如驟駛。好事者恆覓十餘床,攜圍爐酒具,酌冰凌中積水潭水從德勝橋東下,橋東偏有公田若干頃,中貴引水為池,以灌禾黍,綠楊鬖鬖,一望無際。稍折而南,直環北安門宮牆左右流入禁城,為太液池,汪洋如海,俗呼海子套。《元史》:海子岸上接龍王堂,以石甃其四周。海子一名積水潭,聚西北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匯於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仁宗延祐六年二月,都水監計會前後與元修舊石岸相接,九月五日興工,十一日工畢。至治三年三月,大都河道提舉司言:「海子南岸東西道路,當兩城要衝,金水河浸潤於其上,海子風浪衝嚙於其下。且道狹不時,漬陷泥濘,車馬艱於往來,如以石砌之,實永久之計也。」 泰定元年四月工部應副工物,七月興工,八月工畢。

魚藻池 《燕都遊覽志》:「在崇文門外西南,俗呼曰金魚池,畜養朱魚以供市易。都人入夏至端午結篷列肆,狂歌轟飲於穢流之上,以為快。」 三里河 ,《春明夢餘錄》:「元時名文明河」 ,接通惠河,為漕儲運道。今鐵閘尚存。

黑龍潭 《愚山集》:「京師三黑龍潭:一在城西,一在房山縣,一在南城黑窯廠,皆禱雨之地也。黑窯潭一方池爾,水涸時中有一井,以石甃之。」 大通河 ,《水部備考》:「大通河發源於昌平之白浮村神山泉,西南會一畝馬眼玉泉,遶出甕山後,匯為七里泊,東入都城西水門,貫積水潭。又稍東由月橋入內府,環遶宮殿,南出玉」 河橋水門東行,會南北城河二流,由大通橋東下通州高麗莊,凡一百六十餘里。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鑿門北河,每十里一閘,畜水通舟,以濟漕運,賜名「通惠。」 國初,閘與官夫多有存者,而河幾湮塞。成化十二年,始命平江伯陳銳疏通之。漕舟曾至大通橋下,後射利之徒妄假黑眚之說,竟阻壞。正德二年復疏之,功不就。《世宗實錄》:嘉靖六年十月,巡倉御史吳仲言,「通州運河,元郭守敬創建,已有明效。今通流等八閘遺跡尚存,原設官夫具在,因而成之,為力甚易。而勢家罔利,從中撓之,或倡風水之說,或欲絕灣民之利,皆不足信。夫漢、唐、宋漕皆從汴、渭直達京師,未有貯國儲於五十里之外者。請以臣言下戶、工二部定議,修濬,運糧徑達京倉。此興無窮之利而杜不測之虞,於計便。」 上命戶部侍郎王軏、工部侍郎何詔及仲董其事。軏等上言:「地形從大通橋至白河,高可六尺。若大興工濬之,深至七丈,通引白河,則漕船可直達京城,諸閘可以盡罷,此永久之利,然未易議也。為今之計,惟應修濬河閘。然從通流閘經二水門,南浦、上橋、廣利三閘,皆衢市闤闠中,不便轉運。從溫泥河濱舊小河廢堰西,不一里至堰水小壩。誠修築之,令通普濟閘,則徑易,可省四閘兩關轉般之難。」 上命即以來春興工。十一月,禮部尚書桂萼上疏,稱修通惠河不便,請改修三里河。桂文襄公奏議:「大通橋河源出自昌平州神山泉,南會一畝、馬眼二泉,繞出甕山,復匯七里濼,即今之西湖。東入都城西水門,貫積水潭,即今之海子。又東五十餘里,至通州入白河。此河元郭守敬由古水道開濬,非自守敬創始。蓋西山諸水出皇城東出,每當山水泛漲,由此而洩,引之入白河,以濟漕運。故置閘以時啟閉,初非為行舟設也。成化十二年,平江伯陳銳不察其故,建言修復。憲宗皇帝命戶部左侍郎翁世資、工部左侍郎王詔挑濬西湖諸泉,以益水勢,可放運船千餘直抵大通橋下。既而水急岸狹,船不可泊,未幾即耗,船退幾不能全,遂不復行。正德七八年亦嘗挑濬,竟無成功。蓋京師之地,西北」 高峻,自大通橋下視通州,勢若建瓴,而強為之,未免有害,非徒無益而已。《世宗實錄》:上以桂萼疏示大學士楊一清、張璁,一清言:「通惠河因舊閘行轉般之法,可以省運軍之力,宜斷行之。」 璁亦言:「通州河道經元郭守敬修濬,今閘壩具存。臣聞京城至通州五十里,地形高下纔五十尺。以五十里之遠近,攤五十尺之高下,無所不可。濬甕山諸水,引神山泉以合下流之歸紆迴以順其地形,因時以謹其濬治,此一勞而永逸計也。」 成化十二年平江伯陳銳建議開修北河。《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