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宗皇帝命大臣督理,而河道已通,運船已至城外。適有黑眚之異,惑於訛言,遂止,識者恨之。今欲開修北河,因仍舊道,誠易易耳。況一舟之運,約當十車,每年運船已到,則令剝運新糧未到,則令剝運通州積糧。庶京師充實,永無意外之患矣。」 上深然璁言。至七年十二月,通惠河成,糧運既至者一百九十九萬三千「八百有奇,省腳價銀十一萬三千三百餘兩,當扣除入戶部。吳仲以運軍罷敝,請暫給三分之一,俟一二年後,并減歲運加耗,以寬窮民,庶軍民兩受其惠。」 戶部覆請,報可。《帝京景物略》:「嘉靖丁亥,御史吳仲請修通惠河,三月告成功。上登舟觀之,大學士張璁等聯句以聞。上喜,給光祿饌,又分御膳賜」 焉。《水部備考》:通會河工完,吳仲出知處州府事,進《通惠河志》,被旨送史館采入《會典》,仍令刊行。《熹宗實錄》:天啟元年閏二月,巡按直隸御史張新詔言:「通惠河即元郭守敬所修故道,平江伯陳銳疏通之,運船直達大通橋下,時為勢豪所阻。後因御史吳仲之言,乃命郎中何棟、吳嗣忠仍濬裏河,計費纔七千兩,而所省腳價十二萬。若由大通橋至朝陽門三里,其地平衍閑曠,倘導玉河之水,稍溯而北,至朝陽門,量建閘座,運糧徑至門下,每歲可省銀二萬六千。以三十年之通計之,得七八十萬矣。」 詔部議覆。《通漕類編》:「大通橋東至通州入白河,開渠置閘,而漕舟不行。自大通橋起至通州石壩四十里,地勢高下四丈,中間設慶豐等五閘以蓄水,每閘各設官吏,編夫一百八十名,造剝船三百隻。」 《南海子 鴻雪錄》:「南海子,本元之飛放泊。元制,大都八百里以內,東至灤州,南至河間,西至中山,北至宣德府。捕兔有禁,以天鵝、雌老仙鶴、鴉鶻私賣者,即以其家婦子給捕獲之人。有於禁地圍獵為奴婢,首出者,斷奴婢為良民。收住兔鶻,向就近官司送納,喂以新羊肉。無則殺雞喂之。自正月初一日至七月二十日,禁不打捕,著之令甲。」 其苛政如是,亦異乎文囿之芻蕘雉兔者已。《可齋筆記》:「南海子距城南二十里,方百六十里,闢四門,繚以崇墉,中有水泉三處,獐鹿雉兔不可以數計。籍戶千餘守視。每獵,則海戶合圍,縱騎士馳射於中,所以訓武也。」 《大政記》:「南苑方一百六十里,苑中有按鷹臺,臺旁有三海子,皆元之舊也。」 國朝闢四門,繚以周垣,設海戶千人守視。自永樂定都以來,歲時獵於此。《帝京景物略》:「城之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中有殿,殿旁晾鷹臺,臺臨三海子,築七」 十二橋以渡,元之舊也。海子西北隅,歲清明日,蟻集成丘,中一丘高丈,旁三四丘亦數尺,竟日乃散去,土人目為螞蟻墳。西牆有沙岡委蛇,歲歲增長,高且三四丈,土人曰「沙龍。梅村集。」 南海子,周環一百六十里,有水泉七十二處,元之飛放泊也。晾鷹臺,元之仁虞院也,明置二十四園。

百泉溪 《明一統志》:「百泉溪,在府西南一十里麗澤關,平地有泉十餘穴,匯而成溪,東南流入柳村河 。」 燕石集:「百泉,地卑泥濘,四時不乾。一僧誓填之,功未就,旋壞已數年矣。」

清泉河 《魏氏土地記》:「薊城南七里有清泉河,上承桑乾河,東流與潞河合。」

釣臺泉 《明一統志》:「釣魚臺在府西花園村,臺下有泉涌出,匯為池,其水至冬不竭,相傳金人王鬰隱此草橋河 。」 《春明夢餘錄》:「右安門外西南,泉源涌出,為草橋河,接連豐臺,為京師養花之所,元人園亭皆在於此。」 《帝京景物略》:「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唐時有萬福寺,寺廢而橋存。天啟間,建碧霞元君廟。其北土近泉,宜」 花,居人以種花為業,冬則蘊火暄之,十月中旬,牡丹已進御矣。橋去豐臺十里,中多亭館。元廉右丞之「萬柳堂」 ,趙參謀之「匏瓜亭」 ,栗院使之「玩芳亭」 ,要在彌望間,然莫詳其處矣。

太湖 《名勝志》:「在府治西四十里,南流入洗馬溝,與玉淵潭、燕家諸水匯而為西湖。」 《明一統志》:「在府西南四十五里,廣袤十數畝,旁有泉湧出,經冬不凍,東流為洗馬溝。」

玉淵潭 在府西一十里,元郡人丁氏故池。柳堤環抱,景氣蕭爽,沙禽水鳥,多翔集其間,為游賞佳麗之所。元人游此賡和,極一時之盛。洗馬溝 ,《名勝志》:「在府西南四十五里,相傳光武北巡,洗馬於此。」

濕水 ,《水經注》:「濕水,東與洗馬溝水合,水上承薊水,西注太湖。湖有二源,水俱出縣西北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