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道泉流結西湖

黑龍潭 ,《帝京景物略》:「在金山口北依岡,有龍王廟、碧殿、丹垣。廟前為潭,幹四丈,水二尺,土人云:有黑龍潛其中。宣德、正統、萬曆中,旱禱輒應,凡立數碑。」

《盧水 薊丘集》:「在帝京西南,其北有村曰青菰,入谷一里,有何將軍別業。」

濕水 《隋圖經》「即桑乾河。至馬陘山為落馬河。出山謂之清泉河,亦曰干泉。至雍奴入笥溝,謂之合口。」 《水經》:「濕水出鴈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又東過涿鹿縣北。又東南出山,過廣陽薊縣北。」

桑乾泉 ,即溹涫水也。其水潛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大池。古老相傳,有人乘車於池側,忽遇大風,飄之於水,有人獲其輪於桑乾泉,故知二水潛流通注矣。桑乾水自源東南流,右會馬邑川水,東南流合濕水。桑乾水濕水並受通稱。《北轅錄》:盧溝河亦謂黑水河,河色最濁,急如箭。《石湖集》去燕山三十五里,宋敏求謂之蘆菰河,即桑乾河。《許奉使行程錄》:「盧溝河水極湍激,每候水淺深,置小橋以渡,歲以為常。近年於此河兩岸造浮梁,建龍祠,彷彿如黎陽三山制度。」《元史·河渠志》:「盧溝河源出於代地,名曰小黃河,以流濁故也。自奉聖州界流入宛平縣境,至都城四十里東麻谷,分二派。」《水部備考》:「盧溝河發於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之陽發為渾泉,而為桑乾河,鴈門、雲中諸水皆會焉。過懷來,行兩山間,拘束齟齬不得肆。至京城西四十里石徑山之東,地勢平而土脈疏,衝激震蕩,遷徙弗常。永樂、正統間,狼窩口大決,為京師患,屢嘗修築。弘治二年,發軍民夫治之。至嘉靖三十年以後,東岸」隄決幾二十處。於是以三十五年興工,次年橋工告成,是河安流者數歲。四十一年,西南又決,復修理,隄岸始堅。《吳文恪公集》:「盧溝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湧為金龍池,迤邐東下,曰桑乾河,鴈門、雲中諸水皆會。由大同古定橋抵宣府保安州,過懷來,行兩山間,至京城西四十里石徑山之東。地平土疏,衝激遷徙不常。至看丹口分為二:一東流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是為渾河。一南流至霸州合易水,又南至丁字沽入運河。」《名勝志》:「盧溝河,府南四十里,即桑乾河也。亦名渾河。府西百里有清水河,流逕大臺村。又西北百餘里有小溪,流逕青口村,俱入之。其上為百花陀、十八盤、青山、摘星諸嶺,喦谷幽邃,直聳雲霄,人騎罕通,僅容一線。」《方輿紀要》:「桑乾自良鄉縣流注縣界,又東南流入東安縣境,合巨馬河。」《水部備考》:「盧溝而下,舟楫時有之。盧溝而上,直達宣府之保安州,故元運道也。自大同縣古定橋起,至盧溝橋務里村止,約八百餘里,內可以舟行者七百二十七里,驢駝般運八十八里。」戴司成集:「盧溝本桑乾河,俗曰渾河。在都城西南四十里,有石橋,橫跨二百餘步。橋上兩旁皆石欄,雕刻石獅,形狀奇巧。金明昌間所造,兩崖多旅舍,以其密邇京師,驛通四海,行人使客,往來絡繹。疏星曉月,曙景蒼然,亦一奇也。」《長安客話》:「盧溝橋,金明昌初建,正統間重修,長二百」餘步,左右石欄刻獅子數百枚,情態各異。《破夢閒譚》《盧溝曉月》,為畿輔八景之一。崇禎三年後,風景蕭條,議者謂此畿輔咽喉,宜設兵防守,又須築城以衛兵。於是當橋之北,規里許為斗城。城名「拱北」,二門南曰「永昌」,北曰「順治。」刱於崇禎丁丑,特設參將控制之。長樂河 :《薊丘集》:出百望山。百望山,在京西北一百六十里。十里為「長樂河」,河水不甚闊而流駛。

玉斗潭 《薊丘集》:「長樂河又北二里為玉斗潭,腐草罨之,深不可測,傳有兩牛飲而陷於潭,無跡。」

清水澗 《薊丘集》:「漆園西北十里為清水澗,兩山如門,行可二十里。山皆奇峭巃嵷,飛泉滮滮,決地分流,聲激崖穴。」

湯泉 ,《長安客話》:「百望西北六十里曰十八盤山,有湯泉,是遼后浴處。」

合抱河 ,《長安客話》「十八盤山有湖焉,小而深,在碧駕之巖。每春夏之交,山水增流,則湖益清,可鑒曰合抱河。」以上自《大內》及《內外城》、大宛二縣界內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