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23

此頁尚未校對

駝山。石城山。青梁山,即香河縣駱駝港。

之源,水遶駝山而出,故名。其地又有石城、青梁諸山。

聖水山、鳳凰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又十五里為鳳凰山。

七渡河,《方輿紀要》:「七渡河,在縣西北,一名黃頒水,源自順義縣黃頒峪,流注縣界,下流入於白河。」

鮑丘河《方輿紀要》:「在縣西南,即白河之別名也。自密雲縣流經通州東境米莊村,又流經縣界,至寶坻縣境,合於泃河。」

泃河《方輿紀要》:「在縣北。自薊州平谷縣流入縣境,又東南流入寶坁縣界,合於鮑丘河。」《唐志》:「縣北十二里有渠河塘,西北六十里有孤山陂,溉田三千頃。」「渠河」疑即「泃河」之譌也。聖水,《長安客話》:「三河縣西北有泉,汲以洗目,可愈目疾,因名聖水。」以上三河縣界內山水。白河,《方輿紀要》:「白河在武清縣東三十五里,即運河也。北接漷縣,南達天津。」

沽河,《水經注》:「沽河東南逕泉州縣故城,王莽之泉調也。」

泃水《水經注》:「泃水又南入鮑丘水,又東合泉州渠口故瀆,上承宰池水於泉州縣,故以泉州為名。北逕泉州縣東,又北逕雍奴縣東,西去雍奴故城一百二十里。自虖池入,其下歷水澤一百八十里,入鮑丘河,謂之泉州口。」 陳壽《魏志》:「曹太祖以蹋頓擾邊,將征之,從泃口鑿渠,逕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 今無水。

雍奴水《水經注》:「雍奴,藪澤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 漢光武建武二年,潁川太守寇恂為雍奴侯,魏遣張郃樂進圍雍奴,即此城矣。又雍奴東極於海,南極虖池,西至泉州,謂之雍奴藪。其澤野有九十九澱。《名勝志》:「縣南八十里有三角淀,周迴二百餘里,即古雍奴水也。」 笥溝,其別名耳。水自范甕口、王家陀河及劉道口、魚兒里諸水,匯於大沽港,入於海。《燕山叢錄》:武清一淀,云「是舊城陰晦之旦,漁人多見城堞巿里,人物填集。」

清沽港《方輿紀要》:「清沽港在縣南八十里,西接安沽港,東合丁字沽,入於海。丁沽東南去天津六十里。」

笥溝《水經》:沽河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狐奴縣北,與濕餘水合為沽河。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笥溝,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清河合,東入於海。《水經注》:「笥溝,濕水入焉,俗謂之合口也。」

「直沽」 丁字沽西沽。《方輿紀要》:「直沽在縣」

東南一百二十里,衛河、白河、丁字沽合流於此。又東南四十里名海口,《通典》謂之三會河口。元於此置海津鎮。天順二年,議自小直沽鑿河四十里達薊州,以免海運,每三年一濬,尋罷。《長安客話》:三沽者,丁字沽、西沽、直沽,並禹跡疏導之處。其曰丁字沽者,河形三坌如丁字也。合衛河、白河會於直沽,相縈入海。土人呼直沽曰大直沽 。《武清縣志》:河以北之水,多從直沽入海,此即古者九河入海之處。地勢卑下,遇霖潦直與海平。昔人嘗欲因其填淤,置稻田以足賦。今府境諸水,類以直沽為壑。

《經世挈要》云:「燕南之地,以水為固,畿內千里之水,皆會於直沽。武清之三角淀,即古之雍奴,長闊百餘里。寶坻之七里海,亦渺然巨浸,皆在直沽之內。今不引之相通而更障之置巨壑於無用之地,不惟河流不安,亦且天險弗設,良可憾已。」以上皆武清縣界內山川。

淤泥河《縣志》:「淤泥河在寶坻縣西北二十五里。」

潮河《方輿紀要》:「潮河在縣東二十里,一名白龍港。其上源一自遵化縣之黎河,一自三河縣之泃河、鮑丘河,至縣界三叉口合流,亦曰運糧河,東南入於海。」《志》。縣治東北有渠河,自香河縣來。蓋泃水經香河縣而後東入縣界,故縣有渠陽之稱。《縣志》:「潮河隄自縣西北金陵口抵縣東南江湟口,二百餘里。」

渠河《縣志》:「渠河水自香河縣蒲石河東注,流經城池內開源水關入城,經武曲橋直注文昌閣下,過文明橋西抵」

文廟之泮池,復南流,由通津橋出節流水關,蜿蜒

百里至八門城,會潮河入海。寶坻縣潮河經其東,三叉緯其北,渠水遶西而絡其南,白龍港自薊州而通於天津橋頭,由夏店而合於三叉,所謂「四水瀠洄」 也。

柳沽河,《方輿紀要》:「柳沽河,在縣東北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