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25

此页尚未校对

「碧駕山。」 「通明山。」 「鷹揚山。」 「涔落山。」 「薊丘。」

集城又往西八里有城,是曰「鎮邊」 ,連兩旁皆山,圍之,南曰「碧駕」 ,曰「通明」 ,北曰「鷹揚」 ,曰「涔落。」 碧駕之巖有小湖,中有赤鯉盈尺,是曰「合抱之河。」 鎮邊西十里有堠,曰「唐耳」 ,背據大山,斜界居庸。鎮邊廢邑,其南皆山,中為衢路。

「六華巖。」 「小神山。」 「青利山。」 「鳴皋洞。」 薊丘。

《集》東曰六華之巖,西曰小神之山,曰「青利之山」 ,巖分形如六華,其第四巖有洞深窈,是為鳴皋洞。

長峪、德勝巖、鳳凰巖 、薊丘集,山南十里有聚曰「長峪。」 又西五里有巖曰「德勝」 ,又曰「鳳凰」 ,上有蘭若。山下出泉,流二十里達於渾河。觀音洞、孤松巖。西峪、《薊丘集》,山上有隱

鷲臺山西有觀音洞,又曰「孤松巖。」 山南嶺曰「西峪」 ,其下有碑,不可辨識。

白鶴峰青華山《薊丘集》:自長峪而東二十里,有聚曰菩提塹,有寺曰白瀑寺。出山而北,曰白鶴峰。又折而東,則走高崖山。僧言:「二月之交,有山曰青華,下可萬仞,每有瑰形奇物,且飛且走,銜乳而西,獵人莫敢近也。」

神嶺山,《方輿紀要》:「神嶺山,在州東北三十二里,山高百餘丈,下有龍潭,流入白浮堰,所謂神山泉也。」

神嶺,《燕都游覽記》:「神嶺一名三思嶺,以其高峻,故名。」

銀山,《昌平山水記》:「銀山在州東北六十里,緣石梯而上五六里,名中峰,唐僧鄧隱峰之所居也。下有法華寺,有隱峰十詩:曰白銀峰,曰佛頂峰,曰古佛巖,曰說法臺,曰佛覺塔,曰懿行塔,曰雪堂,曰靈堂,曰茶亭,曰濛泉。金大定六年立石。」 《方輿紀要》:「銀山峰巒高峻,冰雪層積,色白如銀,麓有石崖,皆成黑色,謂之銀山鐵壁。」 《燕山紀游》:銀山度嶺數折,峰漸分為三。左一峰石卓立如錐,峰下有塔凌空,為法華寺,寺建於金天會三年,曰大延聖寺。正統間,太監吳亮修。寺後古佛巖,乃後人新鑿。再上為鄧隱峰說法臺。復躡危蹬五六里,為中峰。頂峰石銳上如斧刃,懸索升之,凡兩轉至頂。一石臺方丈許,翼以扶欄。中一石龕,供石佛,左懸一鐘,升者擊焉。《奇塔》七,高各數丈,

閻王鼻,《中溪集》「銀山頂,由閻王鼻行山,脊如刀,背僅容納足,長十餘步,兩旁如削,下臨萬仞,不可凝視。」

井兒谷、玉峰山。《帝京景物略》:銀山中峰下有寺,曰大延聖寺,正統十二年重修,賜額曰「法華。」 二碑皆太監吳亮撰并書。又弘治十年,翰林學士汪諧《淨業堂記》碑今斷。寺西上半里為松棚菴,門內外各一。松北上一里鐵壁寺塔曰「延聖塔」 ,弘治四年建。塔前有釋行倫詩碑,弘治八年立。山北四十里為井兒谷。又一里玉峰山。山石盡白,樹多蘋婆果。林中有大萬聖寺,土人呼「張開寺」 ,像設皆石。入山者取道二:一從白泛嶺入,路險難;一從三思嶺、牛蹄嶺入,差平。

《燕山記纂淵海》:「燕山自西山迤邐東來,至玉田縣西北,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

天壽山:《翁文簡公集》:「燕山去神京百里而近,國朝諸陵寢在焉,更名天壽。」《大政記》:「永樂七年五月,營壽陵於北平昌平縣東黃土山,封曰天壽山。」《水東日記》:「永樂七年,成祖卜壽陵,選得吉壤,舊名東榨子山,陵成,封曰天壽。」按:京北之山,燕山其總名,而「天壽」 一山,既名「黃土山」 ,此又云「東榨子山」 ,是一山有四名也。蔣山神仙洞《肅松錄》:「出昌平州東門數里入伽藍口,又三里為永陵園,園後曰蔣山。山腹有神仙洞,洞不甚深,鐫字於旁曰蜿蜒龍脊山吞月磊砢雲根。洞有天,上懸一石,如覆鐘狀,山上有三清殿。」

鳳凰山。蟒山。虎峪。《燕都遊覽志》:「天壽山。」

陵前有鳳凰山。後有黃花鎮。左有蟒山。右有虎峪。東西山口兩水會流於朝宗河

皇山距長陵一里有半,是為「獻陵。」

黑山距獻陵三里,是為「景陵。」

石門山距景陵六里,是為「裕陵。」

寶山距裕陵二里,是為「茂陵。」

史家山距茂陵二里,是為泰陵。

金嶺山距泰陵三里,是為「康陵。」

陽翠嶺距康陵十六里,是為「永陵。」

大峪山距永陵九里,是為「昭陵。」 距昭陵一里,是為「定陵。」

皇山二嶺距定陵五里,是為「慶陵。」

雙鎖子峪《肅松錄》:德陵葬雙鎖子峪,在永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