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27

此页尚未校对

「夾池植桃柳。稍東為月關洩水,水流出關為小渠,過石梁入山下。」 田昌平《山水記》:「九龍池在昭陵西南,於山崖下鑿石為龍頭,泉出其吻,瀦而為池。上有粹澤亭,中一間,旁各三間,門三道,東向,繚以周垣,為車駕謁陵事畢臨幸之所。嘉靖十五年,世宗敕建也。」 《燕都游覽志》:「九龍池在紅門西,翠屏山下,逼近昭陵,泉出」 九穴。穴鑿石為龍吻,瀦水為池。《餐微子集》:「九龍池上有粹澤亭」 ,「亭池」 兩榜,世宗皇帝御書也。

湯泉《研北雜志》:「湯泉知名者七:匡盧、汝水、尉氏、驪山,鳳翔之駱谷、和州之惠濟,渝州之陳氏山居也。燕之昌平李陵臺,亦有溫泉。」按:此湯泉即前《湯山》所載「在州東南三十里」 者也。畿內湯泉不一,此其著名者,今至尊時或臨幸。 此以上皆昌平界內山川。

福山縣舊《志》在縣南五里。

孔山,《明一統志》「在縣南。」

道人谿,《水經注》:「道人谿水南流,逕孔山西,上有洞穴開明,故土俗以孔山稱。」

龍山《明一統志》:「在縣南二十里,下有龍泉、牛欄山。」 《昌平山水記》:「縣北二十里上有洞,傳有金牛出焉。至今洞前石壁為小槽形,名曰飲牛池。山北里許有小山,昔有仙人騎牛來遊,因名靈蹟山。」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順州至檀州漸入山,牛欄當其要路也。山之東麓,潮、白二河合焉,有龍王廟。山之東南為漕河營,有城」 二門,把總一人守之。《長安客話》:「牛欄山與狐奴山相望,其第三峰腰帶間一洞,相傳曾有金牛出食禾稼,田畯逐之,遁入洞穴,有投以甎石者,輒聞水聲,或以物擲之,良久,自山旁白河浮出。其北里許靈蹟山,二山一脈,前山石身負土,後山土身戴石,前大後小,行人總以牛欄名。」

狐奴山。《昌平山水記》:「縣東北二十五里為狐奴山。」 《水經注》:「水不流曰奴,蓋以山前瀦澤名也。其北麓鳥道而上里許,漸闊漸平,有寺,寺後有小石城。山下有龍潭,今涸。山西南百步有漢狐奴縣址,魏文帝黃初二年省。」 《淥水亭雜識》:「呼奴山白雲觀,有元大德八年集賢學士宋渤碑。真人張霞卿,弟子張道寬,居順州之」 呼奴山白雲道觀,能以符水救人。大丞相東平王嘗有瘍生體中,醫藥罔效,道寬治以符水,遂愈。王為之構觀云。

冶山,《方輿勝覽》:「順州北有銀冶山。」 王沂公上契丹事:「順州東北過白嶼河,北望銀冶山石槽。」 《昌平山水記》:「縣西北三十里,有石槽三,曰東石槽、南石槽,北石槽。」 《元史》:「上都兵入古北口,其知樞密院事竹溫台以兵掠石槽。」 是也。史山,《名勝志》:「史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山石戴土,高百餘丈,狀如眠弓。南望京師城闕,金碧」 眩目,寺宇皆唐時建。

桃山,《方輿紀要》:「桃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舊唐書》謂之桃谷山。山有五峰,如桃花瓣,巨石錯落,橫亙數畝。元致和初,上都兵入古北口,留重兵屯燕樂城,以輕騎進抵桃山。燕帖木兒掩擊之於白狼河,追至桃山,降其眾,燕樂聞之,遂潰。」 白狼河,即白河也。一云「白狼河在縣西北三十里。」

曹王山《遼史》「曹王山,曹操常駐軍於此。」

沽水《水經注》:「沽水西南流,逕狐奴山西,又南逕狐奴縣故城西,漁陽太守張堪於縣開稻田,教民植種,百姓得以殷富,童謠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視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狐奴,王莽之舉符也。又《水經注》:沽水南逕安樂縣故城東。《晉書地道記》曰:「晉封劉禪為公國,俗謂之西潞水也。」

濕餘河《水經注》:「濕餘水東南流,逕安樂故城西,更始使謁者韓鴻北狥,承制拜吳漢為安樂令」 ,即此城也。《昌平山水記》:「溫餘河即昌平之榆潞河,下流為沙河,入順義西南界,下至通州入河,順義謂之西河,金人名縣曰溫陽,以此。」 《遼史》作溫渝河,本《水經注》之濕餘河,以字相似而譌也。

白河,《方輿紀要》:「經靈蹟山,黃花鎮,川河入焉。又南經牛欄山東麓,潮河流合焉。」 又南逕縣城東門外。

聖井《燕山叢錄》:「順義縣有井,一日三溢,海潮則大溢,源與海通,可灌田百畝。」以上俱順義界內山水。密雲山,《明一統志》:「在縣南一十五里。」《昌平山水記》:「密雲山,一名橫山,郡所以名也。」

白檀山。《昌平山水記》:「縣南二十里為白檀山,漢所以名縣也。」 《方輿紀要》:「山在縣南三十里。」 《縣舊志》:「山下即密雲故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