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寺西峪寺後香樹林,香樹生處也。夢堂庵,唐夢堂師居處也。林後,琬公塔也。萬曆壬辰,達觀和尚睹像設衰頹,石版殘蝕,拊幢號痛,率僧芟除。是夜為來風雷,光照巖壑。翌日,啟洞拜經石。石下有穴,藏石函一尺,上刻「大隋大業十二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卯朔八日甲子,於此函內安置佛舍利三粒,願住永劫」 三十一字發視際,異香發於函蓋石銀金函,三發而得小金瓶,舍利現矣。狀黍米,色紫紅。師悲戀禮贊,聞於慈聖太后,迎入供養,函瓶以玉,外函複之,安置故處。僧憨山撰《雷音窟舍利記》刻之石。按《法苑珠林》,白色骨舍利、黑色髮舍利、赤色肉舍利,茲三粒者,其肉色也。山古碑多於林木。其著者,隋仁壽元年《王臣暕碑》。仁壽元年《王邵碑》。唐開元十年《梁高望碑》。開元十五年《王大說碑》。元和四年《劉濟碑》。景雲二年《甯思道碑》。太極元年《王利貞碑》。遼清寧四年《趙遵仁碑》。天慶八年沙門志才碑。元至正元年《賈志道碑》。至元二年釋法徵碑。山半有庵曰半山庵。庵上半里蹄跡宛於石,號曰「果老驢跡。」 或碑實之。

穀積山 在房山縣西北五十里,峰巒突兀,形如積穀。下有三洞,近山者常讀書其中,遂呼為「三學洞。」 一洞可容四五十人。

馬鞍山 在房山縣北六十里,形似鞍,上有龐涓洞。

大安山 在房山縣北八十里,上有大安館,相傳五代時劉仁恭建,遺址尚存。

三峰山 在房山縣西北二十里,三峰矗矗,高插雲天。

黃山 在房山縣西南三十里,為桃葉口要害。樂𡹬山 在房山縣西十五里。龍華山 在房山縣北五十里。

霧山 ,詳《古蹟》。「呆漢臺。」

一堵山 ,在房山縣西南四十里,石壁巉峭,高三百餘尋,長百餘步,儼若版築。

上方山 ,在房山縣西南八十里。《景物略》曰:「上方山晚得名,一二百年內有來遊者,循孤山口而西峰,橫澗束澗上測,俓如古牆邊趾,人如行衖中,村落林煙,水田麥畦,時時有間,嫗叟壯農饁婦,樵牧豎子,見人無不喜畏。遠遠窺之,十二三里至下接待庵,兩壁巉截,中隱一罅,可狖蛇徑耳,不自意容步過身也。三步則」 旋,四五步則折,仰天青蒼,日一九白,跳而東西。至此坐愁嘆,或悔焉。望一平可歇息處,喜矣。曰歡喜臺也。奇峰環臺,臺環視之,有敵樓,似者睥睨欄楯具有蓮花,似者青瓣而黃,其趺歡然。行二里,過兜率門,一里得石級,以升,級三百升。九絫,毘盧頂也,別一國土矣。遠風平疇,泉流惟緩。計里方五十,庵寺百二十。入巖嵌石,出壑𩰚空者最,藥師殿也,華嚴龕也,珠子橋也。行半里,上方寺矣。寺不知當山外何方,但覺上又上方是上方,寺左起一峰,百數十丈,石質潤滑黃,間五采色,上有冠,若柱。若久當墮矣,未墮也。峰下泉曰一斗泉,相傳注泉熟腥,便伏懺謝復蠕蠕。峰之著者,曰大摘星、小摘星。《望海》數碑皆明。碑山自古,寺自今顯晦,亦以時哉。

寶金山 ,在房山縣西南四十里。峰巒紫翠,其山上有古剎。

白雲山 ,在房山縣西南八十里,山半白雲繚繞,四時常見。

般洲山 在房山縣西南五十里,上有二寨,石室環列,居人每避兵於此。

滴水巖 ,在房山縣。《景物略》曰:「過仰山村捨,澗行碎石中,石沒故道,履剝其面,芒鞋割其耳,蹄翻石濺,如雪火星星,舂碾,聲應四谷。上黃牛岡口,路益峻,又滑也。周望無路,折而忽通者十八疊。移步又折,或數里折,望煙一繚,有朱垣,如有紺屋如上,上益力,路折不通矣。壑其前直下視,漆漆無所見。度人以棧,人無敢棧」 度者。有洞而僧,有殿而佛,休休止止。又棧度之,則巖也。巖額覆,爭上讓下,日月不流,天光側入者,巖中空也。其深廣三丈,如斧之而成石,更無隙,水滲滲生石面,既乳乃垂,既珠乃移,既就乃滴,上百千點,下百千聲,亂不成聽。身巖滴中,視滴透瑩如失串珠,如側下冰簾。巖旁石洞,深三十餘丈,燃炬入北一石壁,如覆半敦鐺,鐺亦滴聲。西一石坳,水清且甘,石床中央,龍年年見床上。西北一垂石,下有竇,人蜿蜒入,級級下行,石巧出於泉,泉巧貫於石。人蹻蹻躡石,闊狹其步,時見其光如星。再入石隙一潭,幽不可以測,龍所蟄也。僧云:「山中二白猿,高俱五尺,有時來坐巖下聽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