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華嚴洞朝陽洞

摘星陀。」 《長安客話》:「毘盧頂之右有一斗泉,望海峰左有大小摘星陀,極高。峰後有雲水洞,奇邃特甚。至山腰則一百二十寺,一一可指數。」 《記纂淵海》:「摘星嶺在府西,高入雲霄。」 《唐書》:「光啟時,契丹入寇幽州,劉仁恭窮師,踰摘星山,討之。六聘山」 ,《明一統志》:「六聘山,在房山縣西三十里 《國門近游錄》:「由兜率寺西南行,過十」 方院,其旁僧塔甚眾,中一塔特高,嵌有碑,題曰:《六聘山天開寺懺悔上人墳塔記》。金朝議大夫、乾文閣大學士、知制誥、賜紫金魚袋王虛中撰 。《國門近游錄》:甘池村東北行數里,為皇后臺、黑龍潭,其北即六聘山,山有天開寺,寺中有元碑三,又有陀羅尼石幢 。《日下舊聞》按:六聘山見於

《遼史見於寰宇通志及明一統志》
近時士子多

守《廣輿記》為《兔園冊》削去不載,人遂略焉不考。康熙癸丑,予登上方山,見兜率寺南十方院東有金大安中懺悔上人墳塔。後十四年,復遊上方,於孤山口西麥田中,見有元延祐間所勒碑,則集賢學士魏必復所撰,稱此地為六聘山天開寺下中院。又於甘池村北數里訪天開寺,尚存。蓋當日寺僧管業其地甚廣,天開乃其下院,孤山則下中院,兜率為上方,而總名之曰六聘山天開寺。「六聘」 之義,《地志》不詳,疑即霍原教授之地,舍原之外,無人足以當之矣。

一堵牆山《縣志》:「一堵牆山在縣西南四十里,石壁巉峭,高三百餘尋,長五百步,儼若版築。其下可容數百家。」

紅蠃山《涿州志》:「紅蠃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即幽嵐山,山勢崚嶒,諸峰羅列如劎戟,古剎存焉。」 紅蠃嶮,《帝京景物略》:「紅蠃嶮在上方山東三十里,循九龍峪、八達嶺入桃葉口,為下嶮,過龍潭水,有洞曰紅蠃,為中嶮。復上半里,其右松棚菴,再右觀音洞,為上嶮。出嶮有嘉遯菴。嶮舊名幽嵐,一曰寶金山。」

般州山,《方輿紀要》:「般州山在縣西南四十里,上有般州山寨。」 《涿州志》:「山有二寨,石室環列。白帶山」 ,《太平寰宇記》:「白帶山,在范陽縣北四十里。」

石經山《方輿紀要》:「般州山西南十里為石經山,山之東為石經洞 。雙崖集:出獨樹村四里,兩山對峙,外隘內豁。小溪中出石,參差如犬牙。水觸石流,潨潨有聲。沿溪行十里,有巨石數十,橫布水中,躡以度,登平岡以望,峰巒不可勝數。中一山若火燄,而草樹獨盛,詢知為白帶山,小西天之徑在焉。迤邐至山麓,壁立,似」 不可登。徐望之,有磴道直上,及山半,有石室曰「義飰廳」 ,唐乾符中僧藏賁所建。折而東,鑿石為道,廣不滿尺,橫於山腹者一里。折而北,條石為階,凡九十九級,級盡行百步,復有階如前,級差少。折而南,有石堂東向,方廣五丈,曰「石經堂。」 堂有几案罏缾之屬,皆以石為之,下以石甃地,使平壁皆嵌以石刻佛經,字類趙松雪。中四石柱,柱上各雕佛像數百,飾以金碧。堂之前,石扉八,可以啟閉。外有露臺,三面以石為闌,設石几石床,以為游人憩息。禪房庖湢,皆因巖為之。堂左石洞二,右石洞三。復有二洞在堂之下,《石經》版分貯其中。始隋沙門靜琬、其徒道公等續之。至遼統和、金明昌間,增刻前後,納洞中石,凡七百餘條,有石幢記其目。每洞以石為窗櫺,用鐵固之。石木之近窗者,可以闚見。其左洞有靜琬貞觀八年碑記,嵌於門上。洞北有石池、石井,池廣七尺,而深半之。井北有泉,自竇中出,涓涓不絕。又有石龍王像,民禱雨則祀之。古木蒼藤,樛錯陰翳。由泉竇之南,緣小徑盤屈至山頂,有五石臺,臺上皆有白石小浮圖。其南二,乃唐金仙公主所建,餘無題識,不可攷。頂有巨石,後廣前銳,平出於虛空者數尺,名「曝經臺。」 下至堂中,左右見有碑十餘。其高大者,則唐元和四年幽州節度使劉濟所建。西偏下五里許有雲居寺,亦靜琬所刱。墀中列唐人建石浮圖四,皆勒碑其上。其一開元十年助教梁高望書;其一開元十五年太原王大悅書。其建於景雲二年者,則甯思道所書;太極元年建者,則王利貞書也。寺僧言:「後院中石刻猶多在榛莽中,或立或仆,多唐時所刻《石倉文集》從孤山口支經之小西天。」 小西天者,即石經寺也。寺在絕頂,天然成洞,洞藏石經。其東西峪,峪俱有寺,若張翼然山寺至頂尚五里而遙,無不因山為徑矣。山腰有亭,又有石井,上之為洞者二,又上之為洞者二,其東為小洞者一,祠火龍,有泉濡縷出。西折而上,又為洞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