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廣成子謂帝不足以語至道,退而築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復往要之。廣成子南首而臥,帝順下風膝行而進。當日帝邑於涿鹿之阿,去薊甚邇,故不難復要之。又《寰宇記》薊縣有笄頭山,空桐、笄頭,相去不遠,而陳子昂《薊丘覽古》詩云:「尚想廣成子,遺跡白雲隈。」 然則薊之空桐,未可定其非黃帝問道之所也。

別山,《薊州志》:「別山在城東南三十里,西臨沽水,東據無終,行旅所出,雖有山名,而無高阜。」 蠃山,《薊州志》:「蠃山在州城東南四十里 。」 《長安客話》「亦曰洪蠃山,又曰紅羅嶮。」

桃花山《名勝志》:「漁陽有桃花山,山頂有泉,流遶山麓,入泃河,泉上有桃花寺。自此十里,沽河、草橋諸水匯焉。」 《長安客話》:「桃花山去薊州南二舍,今城東別有桃花山、桃花寺,寺旁亦有泉,遶山而下,清淺可愛。」

鮑丘水,《水經》:「鮑丘水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縣東,又南過潞縣西,又南至雍奴縣北,屈東入於海。」

漁水,《水經注》:「漁水出漁陽縣東南平地,泉流西逕故縣城南。」 今城在斯水之陽,漁陽之名當屬此。秦發閭左戍漁陽,即是城也。

泃水《方輿紀要》:「泃水在州北四十里,一名廣漢川,發源黃崖口。一支西南流,經盤山之陰,入平谷,為泃河。一支東南流,經盤山之陽,過三叉口入寶坻縣之白龍港。」 廣川郡之名以此。《薊州志》:「廣漢川,俗名黃崖川 。」 《水經注》:「盤山水出山上,山峻險,人跡罕交。去山三十里,望山上水可高二十餘里,素湍浩然,頹波歷谿,沿」 流而下,自西北轉注於泃水。《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齊師及燕戰於泃水,齊師遁。」 即是水也。陽河,《方輿紀要》:「陽河,在州西五里,亦名五里河,源出鵝毛臺,臺亦名紙坊山,流入於沽水。水性暖,遇寒不冰,故曰陽河。相去一里有涼泉,水出地中,方廣丈餘,盛暑彌涼,因名。」

砂河《名勝志》:「盤山有砂嶺,陡絕難行,高二百餘仞,周六里,泉水沿石竇下為砂河,東流合五里河。」 《薊州志》:「沙河在城西二十五里,源出盤山,經沙嶺之麓,東南會五里河入沽河。」

瀑水《薊州志》:「瀑水在城西二十五里,出於石山之麓,流經塔山之陰,有泉自石竇出,極清冷,初夏或有冰浮出。」

白澗《薊州志》:「白澗在城西四十里,發源於盤山西峪,經沙河,水色澂碧,上有白澗寺。」

白馬泉《薊州志》:「白馬泉在空同山下。」

清池《薊州志》:「清池在城東十五里,周一頃餘,四山圍遶,瀲灩於中,水色如藍。」

沽河。《方輿紀要》:「沽河在州南五里,自陽河以西,泃水以東,諸水皆入焉。其下流經新開河,至直沽,達於海。漕運溯流而上,直扺城南。」 《通典》:漁陽有鮑丘水,又名潞水,即沽水矣。後漢「興平二年,幽州牧劉虞為公孫瓚所殺,虞從事鮮于輔等合兵攻瓚,破瓚於鮑丘水,是也 。」 《薊州舊志》:「沽河在城南,一名西潞水,一名東潞水」 ,或曰在通州東者曰「西潞水」 ,在薊州南者曰「東潞水」 ,下流皆合於寶坻縣,兼有鮑丘水之名,建永濟橋於其地,故又名「永濟河。」

龍池河《方輿紀要》:「龍池河在州城南,一名漁水。源自州北盧兒嶺口流入,南合遵化縣之梨河,經玉田縣入寶坻縣之白龍港。成化間,西北盤山水發,始合州境之沙河、窯河及五里河,並入沽水。」 《水經注》:「漁水西南入沽水,又南與蠃山之水合,水出漁陽城南小山。」 《魏氏土地記》曰:「城南五里有蠃山,其水西南入沽水。」

白龍江《方輿紀要》:「白龍港在州南七十里,亦曰白龍江,遶桃花山下,泃河、沽河諸水皆匯焉。入寶坻縣界,亦名潮河,以河通潮汐也。」

洳水,《水經注》:「出北山山,在傂奚縣故城東南。東南流,逕博陸故城北,又屈逕其城東,世謂之平陸城」 ,非也。漢武帝封大司馬霍光為侯國。文穎曰:「博,大;陸,平,取其嘉名而無其縣。今居山之陽,處平陸之上,匝帶川流,面據四水」 ,是也。麻山,《名勝志》:麻山在玉田縣城北十五里,與旁山相連,南即種玉山也。

種玉山,距縣西北二十五里。懸厓壁立,其旁為石鼓。唐太宗征高麗,嘗聚兵于此。

燕山,《方輿紀要》:「燕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晉咸康四年,石虎攻段遼,遼將北平相陽裕登燕山以自固,即此 。」 《長安客話》:燕山之脈,自太行迤邐而東,暨玉田,直抵海岸,燕國由此名。或以為即燕,然,非也 。《縣志》:由燕山口迤西二里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