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龍門,《水經注》:「沽水南出峽,岸有二城,世謂之獨固門。以其藉嶮憑固,易為依据,兼壁昇聳,疏通若門,故得是名也 。」 《名勝志》:「獨固門一名龍門,在縣南十里,上合下開,開處高六丈許,水自懸崖傾瀉而下,觸石成井,奔盪之聲,轟然若雷。」 清風山,《縣志》:「縣南十七里清風山,其山四時蕭颯多風。」

桃花山《縣志》:「桃花山在縣南二十五里,層峰疊嶂,上多桃樹,其巔有塔,山下聖水泉,旁有石室。」

磨臺山,《方輿紀要》:「磨臺山,在縣南四十里,山高聳而頂圓如磨。」

靈靈山《縣志》:「靈靈山上有靈靈寺,在縣南五十里。」 《方輿紀要》:「山高九百餘丈,為縣境群山之冠。」

《鐵山縣志》:「鐵山在郭東五里,小嶺也。中斷若峽,山石黝黑,每朝日射峽口,一縷如虹,石色俱殷。」

景忠山。《縣志》:「景忠山在城東六十里,舊名陰山。總兵馬永建三忠祠于山上,因更名焉 。」 《碣石叢譚》:「景山舊有二名,南為明,北為陰,高八里許。其陰為鹿兒嶺,東為三屯鎮城。嘉靖元年,總兵馬永建祠其巔,以奉諸葛武侯及少保岳、文兩公,為三忠祠,取高山景行之義,更名景忠山。其下震湖,湖中有宛在亭,戚都護元」 敬所修也。北為長壽祠。元敬去鎮,鎮人思之,摶像於此祀焉。

五峰山《名勝志》:「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峰山,東曰快目,南曰瑞雲,西曰紅翠,北曰虎岩,中曰紫葢峰,皆崛起 遵化。」 舊《縣志》:「山有雲昌寺,遼重熙中僧志紀重修,更名禪林寺。山半懸石曰雞鳴石,取小石扣之,作群雞聲。」

乳山《縣志》:「乳山在縣東北三十里。」

三臺山《方輿紀要》:「三臺山在縣東北九十里,其山盤曲三層,又東北二十里為大團亭山,山北為小團亭山,皆縣境之險要也。」

石門峽。《水經注》:「灅水又東南逕石門峽,山高嶄絕,壁立洞開,俗謂之石門口。漢中平四年,漁陽張純反,殺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紘。中平五年,中郎將孟溢率公孫瓚討純,戰於石門,大破之 。」 《後漢書·公孫瓚傳》:「張純與烏桓丘力居等入寇,公孫瓚戰於屬國石門,大敗之。」 《北平古今記》:「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但云」 石門,《傳》則云「屬國石門」 ,明有兩石門。公孫瓚戰地,乃遼東屬國之石門也。《章懷太子注》:「石門山在今營州柳城縣西南。」 《通典》:柳城有石門山,非此漁陽之石門,《水經注》誤爾。《方輿紀要》:「石門鎮在薊州東六十里,山峽嶄絕,壁立於中,洞開,俗呼為石門口。」 宋宣和五年,遼蕭幹敗宋兵於石門鎮,遂陷薊州,寇掠燕城,為郭藥師所敗,幹出喜峰走死。今為石門鎮驛。宣德三年,征兀良哈,自石門驛出喜峰口,是也。《名勝志》:「石門峽有石將軍,在峽西,崖高三丈。」

野狐山《縣志》:「野狐山在城西北十七里,下有澄潭,土人遇旱禱於此。」

關山,《方輿紀要》:「關山,在縣西北五十里,以山近邊關而名。」

豐臺嶺《縣志》:「豐臺嶺在馬蘭谷西,去城七十里。」

蒲池遵化舊《縣志》:「在郭門西七里,廣二里。」 湧泉湖,《方輿紀要》:「湧泉湖在縣西南,湖不甚廣,而泉水澄渟不竭。」

黎河《方輿紀要》:「梨河,在縣西南十里,源出縣北山谷中。舊《志》云:『出灤州界,流入縣境。縣西北有湯河,出鯰魚口,又有清水河,出道溝谷,俱流合焉。經玉田縣,入寶坻縣界,會於潮河』。」

蓮花池《長安客話》:「蓮花池在磨臺山,金大定間,有大龜負鏡出浮池面,土人異之,建剎名龜鏡。」

灤河《縣志》:「灤河又名灤江,在縣東七十里,源出塞外,由潘口入,南經灤河入海。」 宋名郡為灤州以此。《方輿紀要》:「灤水自縣北亭砦流入內地,東南入遷安縣境。唐開元二年,幽州帥薛訥出檀州擊契丹,至灤水山峽中,契丹伏兵遮其前後,從山上擊之,訥大敗」 ,即此地也。

五里河《名勝志》:「縣北有五里河,源自片石谷,流坡谷間數里,始合沽河。」

溫泉,《燕山叢錄》:「遵化縣北四十里,溫泉浴之愈疥。守臣為鑿池受之,覆以鉅屋,導其流,折而左入東院以待宦,復右折入西院以待騶,從復南注為兩池,以待行旅,使男女異處,皆石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