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欄,浴者甚便。」《帝京景物略》:「湯泉在山坡下,沸而四出。萬曆五年,戚大將軍繼光甃石為池,深二丈,方四尋,覆以堂,曰九新泉。上有寺,唐貞觀二年建,名福泉寺,俗呼湯泉寺。」湯泉如分寧、臨川、崇仁、安寧、寧州、工 、白厓、德勝、關、浪穹、宜良、鄧州、廬陵、京山、新田皆有,其最著者驪山,最潔者香谿,最熱者遵化、《長安客話》:「湯泉」自平地湧出,浴之可以愈疾。上有福泉寺,寺迤北即馬蘭峪灅水,《水經注》:「灅水出右北平俊靡縣,王莽之俊麻也,世謂之車軬水。」東南流,與溫泉水合。水出北山谿,即溫源也。《魏氏土地記》曰:「徐無城東有溫湯」,即此也。其水南流百步,便伏流入于地下,水盛則通注灅水。又東南逕石門峽,山高嶄絕,壁立洞開,俗謂之「石門口。」以上遵化界內山川。車軸山。《豐潤縣志》:「車軸山在縣南二十里,孤圓而高,若臥轂然,上有壽峰寺,無梁閣一、塔二。」鴉鶻山,《方輿紀要》:「鴉鶻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峰巒秀拔,高數百仞,中有二石穴,名孟家洞、趙家洞。又西有兩山口。兩山者,狼山、管山也。兩崖對峙,中有路通遵化縣,又有蓮花池水注焉。」靈應山,《方輿紀要》:「靈應山在縣西北四」十里,懸厓壁立,岩畔有泉,歕流而下,注於流沙河。《豐潤縣志》:「山有二石洞,洞中有石硯,時有巖溜滴硯池中。」

陳宮山《名勝志》:「陳宮山在縣北七十里,觀雞寺在縣北四十里,俗傳峰頂有金雞之瑞,故名焉。」 《縣志》:「陳宮山縈迴數十里,東臨還鄉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峰,其色蒼翠,一名華山。有龍泉井,鑿石而成,每六月水滿且溢,至冬乃止,又曰溢泉井。」

崖兒口山,《方輿紀要》:「崖兒口山,在縣東北八十里,其山綿連而中斷,東為崖兒口,西為白霫口,有水自崖而入。」

金窯山,《燕山叢錄》:「豐潤金窯山極險峻,山腹石壁間宛如門扇而不可開,上有朱書數行,惟『縱有黃金人不見』七字可辨識。其書雖極力磨洗不滅,人以為金礦所在。」

枇杷山《縣志》:「枇杷山在縣北三里,其山平廣,產白土如粉飾屋壁。」

馬頭山,《方輿紀要》:「馬頭山,連峰馳驟,最南一峰昂若馬首,在縣東二十里。」

秦王山,《燕山叢錄》:「豐潤縣東北有山,惟荊叢生,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登此山,見荊,愕然曰:『此里師授吾句讀時所用朴也』。」 下馬拜,荊皆垂首嚮地,如頫伏狀,至今猶然。石上有秦王下馬跡,因名秦王山。

朝月山,《方輿紀要》:「朝月山,在縣東八十里,兩峰特起,狀如偃月,山陰為石坑岡。」

腰帶山,《方輿紀要》:「腰帶山亦在縣東八十里,上有石厓繞山半,如束帶然。」 《名勝志》:「靈泉水出腰帶山南百餘步,上有石屋竇,深尺許,泉注其中。西為大嶺山,行旅所經也。」

《陡河縣志》:「陡河在縣南三十里,發源於遷安縣館山,由牤牛橋而來。其地掘丈餘,有水火炭,可供爨陶瓷器者利之。」

韓城鎮河《方輿紀要》:「韓城鎮在縣南五十里,有河源出車軸山,經鎮北,又西流十餘里入漫泊,下流會還鄉河。」

《沙河縣志》:「沙河在縣南,源出灤州界,西北流經縣之越支社,又屈而東南流入於海。」

沙流河《方輿紀要》:「沙流河,在縣西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於還鄉河。元致和初,懷王襲位,上都兵自遼東入討,撒敦等拒之於薊州東沙流河」 ,是也。

巨梁水《水經注》:「巨梁水出土垠縣北陳宮山,西南流逕觀雞山,謂之觀雞水。水東有觀雞寺,寺有大堂,甚高廣,可容千僧,下悉結石為之,上加塗墍,基內疏通,枝經脈散。基側室外,四出爨火,炎勢內流,一堂盡溫。蓋以此土寒嚴,霜氣肅猛,出家沙門,率皆貧薄施主慮闕道業,故崇斯構。是以志道者多栖托焉。」

浭水。《方輿紀要》:「浭水在縣北八十里,一名還鄉河,或謂之雲浭水,源自遷安縣,歷崖兒口,西南流,經縣境,入玉田縣界,合於梨河 。」 《燕山叢錄》:「浭水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 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俗謂之還鄉河。宋徽宗過河橋,駐馬四顧,悽然曰:「過此漸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還鄉乎?」 不食而去。人謂其橋為思鄉橋云 。《吳文恪公集》:國初用遮洋船,從直沽出海,轉餉薊州,時有漂沒。天順二年開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