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十五卷目錄

 順天府部彙考八

  順天府城池考

  順天府關梁考

  順天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十五卷

順天府部彙考八

順天府城池考 通志府州縣志合載

順天府城 即

京城:大興、宛平二縣附郭。

外州縣。按:城池,國家守禦之大,今《通志》太略,而各州、縣志又失之太繁。今以《通志》為主,而或有應詳未詳者,兼採「府州縣志」 補之。良鄉縣城池: 「舊土城,明隆慶中甃以甎石,周圍三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二尺,廣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按《府志》」,「通龍泉諸水,繞城為壕。崇禎二年,曾稍加修葺,今漸頹圮。」按《良鄉縣志》:「舊土城,高二丈,周一千三百丈。明隆慶中,奏給官幣治甓,易灰封築,高三丈二尺。崇禎庚午後,內土城小修增寬,民修西面,衛」修東面池,引房山縣磁家務漫水河,歷上岡、下岡村,又引西北十五里怪佗村龍泉水,經西北十里苑村,匯於西五里馬村,過西三里顧村,委折東行,流入池,向繞至城東南角,復西流經東南六里魯村,入桑乾河。今池內淤滿不過東,遽爾南下,似有可修,以俟疏濬。

固安縣城池 明正德十四年創土基,周圍五里二百六十九步,高二丈三尺,廣如之。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嘉靖二十九年,甃以甋瓴,四十四年重修。按《府志》:「崇禎三年,知縣秦士奇請免養馬夫,浚深三尺餘,闊四丈餘。兩岸俱築小堤,沿城築攔馬堤一道,至今矚望,屹然有金湯之勢。」

永清縣城池 舊城三里。明正德五年,知縣郭名世拓之。周圍五里七步,高二丈五尺,廣三丈,池深三丈,闊二丈。萬曆間,楊夢熊重修。按《府志》,「康熙十五年,知縣萬一鼒葺築堅固。」

東安縣城池 明正德間,知縣周義創土城七里二百四十步,高二丈,廣一丈五尺,池深二丈,闊一丈二尺。隆慶間,知縣劉祐甃以甎。按《縣志》:「城東面闊七百六十四步,垛口四百七十箇。城南面闊七百一十八步,垛口五百一十三箇。城西面闊五百六十步,垛口三百九十三箇。城北面闊八百步,垛口五百五十六箇。」 共四面闊二千八百二十四步,垛口一千九百六十二箇。按洪武三年移治於此。公廨民居尚俱草創,城池並未修砌。天順間,知縣于璧,成化初,主簿何瑛節創壕塹。弘治十一年知縣蔣昇重修基址磚券,城東門一座,號「鎮東門。」 正德六年,流賊猖獗,知縣周義急築垣濬壕,建三城門:曰「安西」 ,曰「平南」 ,曰「拱北。」 正德十二年,知縣武魁垣內幫土,築厚坏壘女牆,外浚池塹,始似城池。以後官節為修補,而舉廢靡常。嘉靖十六年,知縣劉繼先將門額改北曰「迎恩」 ,東曰「曙海」 ,南曰「通津」 ,西曰「宗山。」 嘉靖二十八年,知縣成印增修城基,廣一丈四尺,頂收一丈,高二丈,堞高五尺,濬池深八尺,廣一丈二尺。植柳排岸,以橫木貫頂。至二十九年春,仍磚包「城四隅,各四十丈,上建角樓四座,北門券上建樓一座,外用磚包甕城一,圈券重門,上建二簷重樓一座。」 八月,「賊患緊急,池外添掘圍城壕塹一週,深廣加倍,城中添中心臺六座,以便上下防守。又城外創置窯廠數處燒磚,先將城西面包修,又修城南門磚」 《券重樓》。隆慶二年,知縣劉祐承上司明文,令修磚城,審派闔縣富民磚七百餘萬,灰四千萬斤,遂修成堅固之城,堪資守禦。至天啟五年,知縣鄭之城又復重修,凡欹裂處,皆撤故易新。而內垣之卑薄者,幫築堅厚,可垂永遠。崇禎元年,知縣歐陽保重修城樓,改門額曰「東昇西爽」 、「南明北拱」 云:至

《皇清》則自順治五、六年間渾河水患,四圍衝沒城樓。

垛口盡行坍圮。康熙十一年間,業經差員查勘估計,詳咨工部,未蒙發帑修築。於康熙十五年九月內,知縣李大章捐俸督工修葺,四面完固。迄今士民安枕,倉庫無虞。

香河縣城池 「舊土城,明正德二年甃磚石,周圍七里二百步,高二丈三尺,廣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五尺。」 嘉靖四十二年知縣范經,隆慶二年知縣萬通,萬曆二十年知縣陳增美,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