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固安縣

「寧遠 、迎薰」 、豐樂、拱極,四橋俱駕《池通》。

道明嘉靖甲子創建

石橋 在縣南新街。昔縣未築城時,雨水泛溢,經流於此。成化間,甃石為橋,甚堅緻,今圮。蘇家橋 在縣西二十餘里,今圮。

永清縣:按:《縣志》「關梁」 缺。

東安縣

大通橋 即「大石橋」 ,宋往來互市之路,北通長慶宮,南通信安寨,跨渾河南界。

通濟橋 在縣西四十里,南通益津關。

濟公橋 在縣北七十四里。明嘉靖閒建。永年橋 在縣十五里東沽港中流。明嘉靖三年建。

八里橋 即東浮橋,宋建。南通六道口,北通鳳河。在土橋東罩馬河。

小石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馬子莊迤南。「次平橋 」 ,在縣治西,萬曆四十六年生員葛浩建。

香河縣

東、南、西、北弔橋四座:

拱極橋 在北門外。都諫袁修庵公捐資建,植柳以護之。

百家灣橋 今圮

駱駝港橋 今圮

通州

南浦橋 在州城南,跨通惠河。

永通橋 在州普濟閘東,明正統十一年建。弘仁橋 在州城南三十里,舊名馬駒橋,又曰壓運橋。今按《景物略》:「出左安門東行四十里,石橋五丈,曰弘仁橋。橋下水從琉璃河一支西來,餘百里,過橋水東北去,不足百里,入于運河,為一支橋。東頭元君廟,西向臨橋,若梯階之橋,左右水若特意環之,避其霤中。」 按《稗史》:「元君者,漢時仁聖帝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圮,石象仆。至唐童泐盡,女淪於池。至宋真宗封泰山,還次御帳滌手,池內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滌之,玉女也。命有司建小祠安奉,號為聖帝,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後祠日加廣香火,自鄒、魯、齊、秦至晉冀,而祠在北京者,稱泰山頂上天仙聖母,麥莊橋北曰西頂,草橋曰『中頂』」 ,東直門外曰「東頂」 ,安定門外曰「北頂」 ,盛則莫弘仁橋若,豈其地氣耶?夫億萬姓所皈禮以俗教神道焉,君相有司不禁也。歲四月十八日,元君誕辰,都士女進香。先期香首鳴金號眾,眾率之如師如長令,如諸父兄,月一日至十八日,塵風汗氣,四十里一道相屬也。輿者、騎者、步者,步以拜者,張旗幢,鳴鼓。金者,輿者,貴豪家;騎者,游俠兒,小家婦女;步者,窶人子,酬願所願也;拜者,頂元君像,負楮錠。步一拜,三日至,其衣短後絲褌光乍,襪履,五步十步至二十步;拜者,一日至,群從游閒,數唱吹彈以樂之。旗幢鼓金者,繡旗丹旐各百十,青黃皂繡葢各百十。騎鼓吹,步伐鼓鳴金者稱是。人首金字小牌,肩令字小旗,舁水製小宮殿曰「元君駕。」 他金銀色服用具稱是。後建二丈皂旂,點七星。前建三丈繡幢,繡元君號。又夸儇者為臺閣鐵杆數丈,曲折成樓閣,巖木雲煙形,層置四五嬰兒,扮如劇演其法。環鐵約兒腰,平承兒尻,衣綵掩其外,杆暗從衣物錯亂中傳下。所見雲梢煙縷處,空坐一兒,或兒跨像馬,蹬空飄飄,道傍動色危嘆,而兒坐實無少苦。人復長竿掇餅餌,頻頻啖之。路遠,日風暄,拂兒則熟眠,別有面粉墨,僧尼容,乞丐相遢伎,熊憨無賴狀,閭少年所為喧鬨嬉游也。橋傍列肆,摶麪角之,曰「麻胡餳和炒米」 圓之,曰「歡喜團」 鞂編盔冠愨額,曰「草帽」 ;紙泥面具,曰「鬼臉」 、「鬼鼻。」 串染鬃鬣,曰「鬼鬚香。」 客歸途,衣有一寸塵,頭有草帽,面有鬼臉,有鼻有鬚,袖有麻胡,有歡喜團。入郭門,軒軒自喜道,擁觀者嘖嘖喜入門,翁嫗妻子女旋旋喜繞之。然或醉則喧,爭則毆,迷則失男女。翌日煩有司審聽焉。

閘橋 在城內,跨通惠河,即「通流閘。」

乾石橋 在城內鐘鼓樓後。

板橋 有二處,一東水門內,一西水門內。石橋 在西門大街。

東門橋 :在十王廟前。

赶驢橋 在新城內

南門糧橋 在舊城南門外,名「護城河橋。」 明萬曆中,坐糧廳郎中于士廉建。

皇清順治乙未,「坐糧廳郎中宋翔同郡人杜質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