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哈叭橋 在東關外稍南,跨通惠河上,為寶坻、香河大路。舊例:外貢不許入城,往來皆由此路,故名,即通河《志》所謂「南薰橋」 也。

皇清順治間,州人楊世揚募修。

新城板橋 ,一在南關,一在西關,俱跨城河。浮橋 在東關外羅家口,設浮白河之上。明洪武二十四年,巡撫洪鐘建。舊例衛派軍夫十八名,州派民夫六名看守,密雲道委千總一員,名曰「管橋把總。」 萬曆三十六年,工部員外陸基恕憫橋戶消乏,檄知州陳隨申詳院道,將修橋銀量加毫釐,照例派徵。每修橋年分,請部委官修理。自是橋戶紓困。我

《皇清》改移北門水淺處、凡修理橋船之費、皆請部發

《帑》。額設橋船五十隻。橋夫四十名。俱於地方僉派。每名月給米七斗五升

虹橋 在州東。明宣德三年,車駕發京師,渡潞河,駐蹕虹橋。

通濟橋 在北關月城外,俗名「臥虎橋。」 舊以板為之,易至泛沒。明萬曆六年,工部郎中李憙同太監李奉易之以石。天啟七年,內監李永貞修。天橋 在北門外西北角,通莊民往來。

雙橋 在城西十里,本一橋而名雙,不知何謂。花園橋 在雙橋西里許,今圮。

韓公橋 康熙二十七年,分府韓公鎬建,在分府署東。

廣濟橋 在張家灣

《彌陀橋 》在張家灣,又名「鮮魚橋。」

煙墩橋 在張家灣

通利橋 在彌陀橋北

《土橋 》,實石橋也,在張家灣二里許。

廣利橋 在張家灣北,舊名「雞鵝橋。」

廣福橋 在張家灣接待寺前。

通運橋 在張家灣城南,舊名「南門板橋」 ,歲久板腐,人畜多傷。明萬曆三十三年,太監張華題請改建石橋,建福德廟、文昌祠以鎮之。費數萬金。

善人橋 在張家灣城南,用小石壘成。明萬曆三十三年水衝,稅監張華易以大石。橋南建萬緣庵、土地祠,共費四千餘金,得磁佛像於橋下土中。

楊道人橋 在東門外,舊名「通運」 ,稅監張華以石易板。

張家灣渡 在州東南三十里。

東、西、南、北四門橋 在廢漷縣。自此至「新河店」 ,皆廢漷縣之地。馬頭店橋 明永樂中,置楊村巡司。萬曆八年革。

水南村橋 在縣西三十里。

新河店橋 即天津橋,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元總管郭汝梅建,今廢。

三河縣

錯橋 在縣東五里

小河橋 在南門外。正德十二年,邑人太監張銳建,民甚便之。大學士楊一清撰《記》。萬曆十四年,知縣張所蘊重修。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孟希舜重修,今復漸傾。

武清縣

王務橋 在縣北二十里。

扶頭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

次村店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

漫漫橋 在縣東十里

南宮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俱通渾河。」

頓丘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通運河。

寶坻縣

武曲橋 在儒學東北

文明橋 在儒學東南

平政橋 在北門外一里許。以上俱明知縣莊襗建。石橋 在縣南五里。

林亭口橋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通津橋 在縣南水關北。

廣川橋 在縣南門外

海濱橋 在縣東門外

望都橋 在縣西門外

渠陽橋 在縣北門外

梁城渡 在縣東南一百里。

白龍港渡 在縣東二十里。

八門城渡 在縣東八十里。

三岔口渡 在縣北十里。

蘆臺渡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昌平州

居庸關 在州西北三十里,兩山夾峙,一水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