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十八卷目錄

 順天府部彙考十一

  順天府漕運考

  順天府風俗考

職方典第十八卷

順天府部彙考十一

順天府漕運考       通州志

通惠河始末

按《元史河渠志》:通惠河,源出自白浮、甕山諸泉也。當金世宗時為閘,節高良、白蓮諸水,以通山東、河北之粟,而水淺舟膠,民苦陸輓,議者請開蘆溝、金口,役眾數年,竟無成功。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監郭守敬建言水利六事,其一謂「中都舊漕河東至通州,若引玉泉以通船,可省雇車錢六萬緡。」 又請別引白浮「村神山泉水,西折南轉,經甕山泊,會雙塔榆河、一畝玉泉諸水,自水西門入都城,匯為積水潭,東南出文明門,東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總長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處,共萇三百一十步,置壩閘一十處,共二十座,節水通漕,誠為便益。」 從之。經始於至元二十九年春,告成於三十年秋,賜名曰「通惠。」 其壩閘之名曰廣源閘。西城閘二,上閘在和義門外西北一里,下閘在和義水門西三步;海子閘,在都城內;文明閘二,上閘在麗正門東南,下閘在文明門西南一里;魏村閘二,上閘在文明門東南一里,下閘西至上閘一里;籍東閘二,在都城東南;王家莊;郊亭閘二,在都城東南二十五里銀王莊。「通州閘二,上閘在西門外,下閘在南門外;楊尹閘二,在都城東南三十里;朝宗閘二,上閘在萬億庫南百步,下閘去上閘百步。河門閘。」

成宗元貞元年四月,中書省臣請用軍千五百名守護新開河閘,從之。七月,工部「請設提領三員,管護人夫,其西城閘改名會川,海子閘改名澄清,文明閘仍用舊名,魏村閘改名惠和,籍東閘改名平津,通州閘改名通流,河門閘改名廣利,楊尹閘改名普濟。」 十一年,都水監請編荊笆為水口,以泄水勢,計修笆口十一處。

武宗至大四年,省臣言:「運糧河閘,始務速成,皆用木,恐歲久一旦盡朽,致力倍艱。今為永固計,宜用磚石,以次修治。」 從之。

文宗天曆三年,省臣請嚴禁寺觀權勢私決隄堰,澆灌田圃,致河淺妨漕。從之。

明洪武建都金陵,無所事,漕河遂湮塞,僅有白沙諸泉,細流涓涓。永樂遷都於燕,曾議開濬,不果。成化七年詔濬通惠河故道,諭戶工二部詣昌平縣及宛平、大興、通州踏勘舊跡。部臣楊鼎、喬毅逐一查勘,照《元史》與各閘現樹碑文所載事跡回奏。十八年,漕運總兵官平江伯陳銳請濬通惠舊河,以利漕運。部議興工,太監懷恩傳旨云:「工費浩大,暫且停止。」

正德二年,御史楊儀請濬大通橋至通州閘河,以便漕運。上諭戶、工二部,「速議整理,務濟明年漕運。」 隨即動支太倉收貯水兌腳價銀兩,委參將梁協、郎中郝海、員外畢昭興工挑濬,未見成功。

嘉靖元年,督運都御史臧鳳、鎮遠侯顧士隆請濬前元轉運通渠。仍設五閘,造剝船二百五十隻,每隻用軍四名,置口袋一萬條,輪番裝運。上可其奏,諭尚書陸完等轉行參將王佐同巡倉御史秦鉞、管閘主事華湘,從宜處置。又巡按御史向信奏稱,「河勢地形,須相度高下,方可舉行。」 上然之。六年九月,巡按御史吳仲請計處國儲,以永圖治安。上命戶、工二部查議。尚書董瑞等皆云:「通州河道屢經建議,俱未成功。今本官歷陳先代之故事,慮及間道之危機,省費轉輸,皆有所據。但河道形勢難度,財力需用浩大,相應勘實議妥,方可舉行。宜敕戶部選屬官一員,與工部管閘、修倉主事、巡倉御史親詣各閘,踏勘形勢高下,計料所費工力,如各閘樁板船隻,應否增置?河道淺窄處,作何挑濬?上源水勢向背,地理遠近,可以引歸故道,作何修築?大通橋抵倉,亦合另設陸運,作何處置各項合用工料錢糧?所奏修倉餘剩,巡倉贓罰,及所省腳價,果否足用,務從長久可行逐一會處停當。先將勘過河道高下,及所」 計工程、畫圖造冊奏報。上云:「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