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5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京兵部尚書。四年,《諭祭碑文》尚存。

香河縣

楊令公墓 ,在縣南一里。

顏令公墓 在縣南十里。年代人氏,俱不可考。義塚 有二:一在南門外里許,萬曆三十二年,邑人程寧捐地九畝。一在縣北北岡迤東,萬曆四十一年,邑人袁文宗捐地二十畝。知縣沈萬鈳為立石紀事。

通州

周羡門子墓 「舊志」 未載。按《松漠紀聞》云:「墓在薊州潞縣。」

漢「畫眉郎墓 」 在舊潞縣南五里。相傳是京兆尹張敞。

金「得仁務古陵 」 ,在舊縣南二十五里,晾鷹臺東二里,高數丈,三塚相望。臺西北有岡隆起,岡上有洞深邃。昔有人以燭入,行里許,見大瓮,炬火熒然,什物俱備,擲之以磚,鏗然作聲,金鏃四發,其人懼而止,意必遼、金以來諸王貴人墓也。張遵哲墓 在州東潞邑鄉,昭德軍節度副使。元李忠靖墓 ,名遷,天曆時人,追封潞陽郡公。明天啟初,南岸崩露出,中有墓誌,乃元藝文監丞揭徯斯撰。州人楊世揚入其中探得之,錄其文,仍以誌石納墓隧掩焉。

《王子墳 》,遺其名,大約金元公族也。有墓在大西倉北門內。明萬曆二年,倉役因地坍塌而下,掘之見石座如窯狀,四面皆粉飾墨畫人物,中有神座,前設方臺,臺上列香爐。倉役下探之,水沒趾,監督官遂命掩之,而所積之土遂成岡阜。居民仍相傳為「王子墳」 云。

崔平章墓 ,在舊縣南二十里。

脫脫丞相墓 ,在舊縣西南八里,魯村之南。郭汝梅墓 ,在舊縣北二里,官府尹,有碑刻。明焦亮墓 ,在城北安德鄉,通州衛指揮。洪武間,累功封「東寧伯。」

孫巖墓 在城東潞邑鄉。通州衛指揮。永樂間,累功封「應城伯。」

劉中敷墓 在城北安德鄉。靖難時,以生員選守安定門,曾修通州城,與敵截殺得勝。景泰間,歷官戶部侍郎。

岳文肅墓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堅村,名正,正統戊辰會元翰林院侍講入閣,謫知興化府。李卓吾墓 在城北舊迎福寺內。卓吾,名贄,官知府。《景物略》曰:「卓吾生平求友,晚始得通州馬侍御經綸也。其葬通州,卓吾老馬迎之,生與俱也,死於馬乎?」 殯塚高一丈,周列白楊百餘株,碑二,一曰李卓吾先生墓,秣陵焦竑題。一《卓吾老子碑》,黃梅汪可受譔碑,不誌姓名,鄉里但稱卓吾老子也。卓吾名贄,字宏甫,溫陵人。以孝廉為姚安太守,中燠外冷,強力任性。為守日,政令清簡,公座或與髡俱坐,甚且至簿書之間,時與參論。又輒至伽藍,判了公事,人怪之。踰年入雞足山,閱藏不出。御史劉維奇其人疏,令致仕歸。初善楚黃安耿子庸,遂攜妻女客黃安,曰:「吾老矣,得一二友以永日,何必吾故鄉也。」 性癖潔,惡近婦人,無子亦不置妾。後妻女欲歸,趨歸之,稱流寓客子。自是參求乘理,剔膚見骨,少有酬其機者,人以為罵,又怪之。子庸死,遂至麻城龍潭,築芝佛院以居龍潭石址。潭周遭至必以舟,而河流沙淺,外舟莫至,以是隔遠。緇素日,獨與僧深有「周司空思敬」 語,然對之竟日讀書已,復危坐,不甚交語也。其讀書也,不以目,使一人高誦傍聽之。讀書外有二嗜掃地。湔浴也,日數人膺帚具湯不給焉。鼻畏客氣,客至,但一交手,即令遠坐。一曰搔髮,自嫌蒸蒸作死人氣,見侍者剃,遂去髮,獨存。髭鬚禿而方巾。先是論學不合者愈怪之,以幻語聞,當事逐之。時劉左轄東星迎之武昌,梅中丞國楨迎之雲中,焦翰譔竑迎之秣陵,皆暫往。無何,復歸麻城,著《藏書》《焚書》。又為梅中丞著《孫子參同》。先是,有與中丞搆者,幻語又聞,當事又逐之,至火其居。於是馬侍御經綸迎之通州,至與馬公讀《易》,每卦千過,一年而九五,易因成。時欲老盤山,會當道疏上,指為妖人,逮詔獄。尋得其實,議發還籍矣。曰:「我年七十六作客,平生何歸為?」 遂以薙髮刀自剄。馬公痛哭曰:「天乎,先生妖人哉!有官棄官,有家棄家,有髮棄髮,其後一著書老學究,其前一廉二千石也。」 乃收葬之,葬之通州北門外迎福寺側。

李侍郎墓 ,原姓張名欽,後復姓李。嘉靖間,工部侍郎,在城南永安屯,後遷城西,有諭祭碑。楊行中墓 ,在白河東召里店。嘉靖間,南京吏部尚書纂輯《通州志略》,至今據以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