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6 (1700-1725).djvu/106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十六卷目錄

 順天府部雜錄七

職方典第四十六卷

順天府部雜錄七

上卷多近郊地尚有一二因增拓城垣其古蹟或在城內或在城外傳聞不一,亦間有存疑者。此則皆四郊之外,雖方隅聯亙難定,然統皆大、宛二縣界內之地。

《燕都游覽志》:「出東便門有大通橋,水從玉河中出,波 流演迤,帆檣往來,可達通州二三。園亭依澗臨水,小 船從几案前過,林間桔槔相續,大類山莊。」

《元史高源傳》:「源遷都水監,開通惠河,由文明門東七 十里與會通河接,置閘七,橋十二,人蒙其利。」

《元史河渠志》:「元壩閘之名曰廣源閘。西城閘二,上閘 在和義門外西北一里,下閘在和義水門西三步;海 子閘在都城內;文明閘二,上閘在麗正門外水門東 南,下閘在文明門西南一里;魏村閘二,上閘在文明 門東南一里,下閘西至上閘一里;籍東閘二,在都城 東南王家莊;郊亭閘二,在都城東南二十五里銀王」 莊;通州閘二:上閘在通州西門外,下閘在通州南門 外;楊尹閘二,在都城東南三十里;朝宗閘二,上閘在 萬億庫南百步,下閘去上閘百步。成宗元貞元年七 月,西城閘改名會川,海子閘改名澄清,文明閘仍用 舊名,魏村閘改名惠和,籍東閘改名慶豐,郊亭閘改 名平津,通州閘改名通流,河門閘改名廣利,楊尹閘 改名溥濟。武宗至大四年六月,省臣言:「通州至大都 運糧河閘,始務速成,故皆用木,歲久木朽,一旦俱敗, 然後致力,將見不勝其勞。今為永固計,宜用磚石,以 次修治。」從之。後至泰定四年,始修完焉。

《通漕類編》:「大通橋東至通州入白河,開渠置閘,而漕 舟不行。自大通橋起至通州石壩四十里,地勢高下 四丈,中間設慶豐等五閘以蓄水。每閘各設官吏編 夫一百八十名,造剝船三百隻。」

《病逸漫記》:「白浮泉今入清河。一畝泉在甕山後,已塞 甕山下玉龍、雙龍、青龍等泉入西湖,經高梁橋注皇 城濠。一自西流入內,一自東會入通惠四里至慶豐, 慶豐十一里至平津。慶豐地形高平,津一丈許,水陡 絕,故平津開則慶豐河身立見矣。」

《水部備考》:「大通河發源於昌平之白浮村神山泉,西 南會一畝馬眼玉泉,遶出甕山後,匯為七里泊,東入 都城西水門,貫積水潭。又稍東由月橋入內府,環遶 宮南,出玉河橋水門東行,會南北城河二流,由大通 橋東下通州高麗莊,凡一百六十餘里。元世祖至元 二十九年,郭守敬鑿開此河,每十里一閘,蓄水通舟」, 以濟漕運,賜名「通惠。」國初,閘與官夫多有存者,而河 幾湮塞。成化十二年始命平江伯陳銳疏通之。漕舟 曾至大通橋下,後射利之徒妄假黑眚之說,事竟阻 壞。正德二年復疏之,功不就。

《長安客話》:「大通橋東有鹿園,方廣十餘里,地平如掌, 古樹偃仰,與高冢相錯,傳是金章宗時故址。」

《帝京景物略》:「鹿園,金章宗故園也,今曰藍靛廠。」 《長安客話》:「距鹿園未一里,為三忠祠,祀漢諸葛武侯、 宋岳武穆王、文信公。」

《匏翁家藏集》:「三忠廟在城東,都人周珍買地以建者。」 《順天舊志》:「廣惠寺有敕建碑。」

《明一統志》:「明興濟伯楊善墓在府東南一十五里。」 《順天舊志》:「明巡撫都御史宋之馮墓在廣渠門外。」 《燕都游覽志》:「蒯徹墓在廣渠門外八里莊古埠,高可 四尺,墓前有井。」

《帝京景物略》:「三忠祠後有濯纓亭,亭即河之畔。」 《帝京景物略》:「韋公寺在左安門二里,武宗朝內侍韋 霦建,貲竭不能竟,詔水衡佐焉,賜額弘善寺。」寺東行 一折有堂,堂三折有亭,亭後假山,亭前深溪,溪里許, 蘆荻滿其中。寺南觀音閣蘋婆一株,高五六丈。寺內 西府海棠二株,左右列。寺後有奈子樹,花時人多負 几案,攜酒看飲樹下,暮則就宿於寺。

《長安客話》:韋公莊寺館俱新整,而臨流一亭,尢為游 屐所湊。隔里許有柰子古樹,婆娑數畝,春時花開,望 之如雪,三夏葉特繁密,列坐其下,烈日不到。公安袁 宏道嘗謂「戒壇老松,顯靈宮柏,城南奈子,可稱卉木 中三絕云。」

《燕都游覽志》:「韋中貴別業,四圍多水,荻花蘆葉,寒鴈 秋風,令人作江鄉之想。」

《明一統志》:「永平館在府南一十里,一名碣石館,遼時 宴集之所。」

王沂公上契丹事,南門外永平館,舊名碣石館,清和 後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