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十九卷目錄
順天府部雜錄十
職方典第四十九卷
順天府部雜錄十〈此卷自良鄉而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寶坻〉
良鄉舊《志》:「良鄉土城高二丈。隆慶中,知縣事貴陽安 上達增築之,高三丈二尺,東南北有甕城,而西門獨 缺。垂二十年,濟陽王道定來知縣事,遂完之。」
《石湖集》:「燕山屬邑良鄉驛中供金粟梨、天生子,皆珍 果。」又有易州栗,甚小而甜。
《燕山叢錄》:「良鄉學宮故有李北海《雲麾將軍碑》,學宮 以其已斷,因修大成殿,琢為柱礎。後更葺殿宇,雜置 瓦礫。有南士見之以告,宛平令南陽李蔭,遣人輦致 署中,起齋覆之。北海嘗書兩《雲麾將軍碑》,其一為左 衛將軍李思訓,此名秀,幽州人。」
《金石錄》:「唐《雲麾將軍李秀碑》,李邕撰并行書,天寶元 載正月立」,明皇以天寶三年改年為「載。」今此碑元年 正月立,而稱載,何哉?
《墨池璅錄》:「李北海書,以《雲麾將軍碑》為第一。其融液 屈衍,紆徐妍溢」,一法《蘭亭碑》刻石長安,今良鄉縣拓 本,遠不如也。
石墨鐫,華北海書逸而遒,米元章謂其「屈強生疏,似 為未當。此碑是其得意者,雖剝蝕過半,而存者鋩鎩 凜然。」碑在蒲城,楊用修謂「已斷,正德中劉遠夫御史 以鐵束之」,又謂已亡。朱秉器又謂良鄉亦有此碑,蒲 城者為趙文敏臨書,今《蒲城碑》尚在未斷,無有鐵束 事。且蒲城李思訓葬處,北海真蹟,的非文敏所能。良 「鄉本肥媚,文敏書無疑。」
《春明夢餘錄》:「范陽李秀,唐明皇時以功拜雲麾將軍、 左豹韜衛翊府中郎將,封遼西郡開國公,卒於開元 四年,葬范陽福祿鄉,碑刻天寶元年李北海」兩雲麾 碑,一為李思訓在陝西,一為此碑官同姓同。此碑筆 法遒逸,大勝陝碑。秦人趙子函著石墨鐫華,乃以為 一碑,且以此碑為趙松雪所臨,誤矣。
《呂文懿公集》:「良鄉城隍廟舊在縣西南隅。景泰二年, 因築城,而廟遂隔於城外。潯陽鄭智為主簿,謀於知 縣賈褫,擇地於城內西北隅建廟。以景泰六年二月 興役,明年七月工竣。」
《縣志》:「天王寺在縣治東南。」
《太平寰宇記》:「廣陽故城,在今良鄉縣東北三十七里。 《方輿紀要》:廣陽城在縣東八里。漢縣,屬廣陽國。後漢 建武初,封劉良為侯邑,屬廣陽郡。晉屬范陽國。後魏 屬燕郡。北齊省入薊。唐總章中,以新羅降戶置歸義 州於此,後廢。開元二十年,復置,以處降奚。」《唐書》:「時信 安王禕破奚,契丹李詩降,賜爵歸義王、歸義州都督」, 徙部落於幽州境內,即此。上元三年,史朝義自歸義 東奔廣陽,此廣陽謂密雲郡之廢燕樂縣。後魏置廣 陽郡於燕樂,故云所謂歸義,即此城也。州尋廢。或曰: 金廣陽鎮葢置於此。 《城冢記》:「燕廣城君樂毅墓,在縣南三里。」
《胡祭酒集》:望諸君墓在良鄉縣治南三里,近盧溝堤 決,役夫輿墓碑築堤,恐後無徵矣。
《名勝志》:「隋楊君讓墓在陽鄉舊店西,有古碑。」
《穀城山房筆麈》:「木華黎佐元大定天下,功冠群臣。其 孫安童,年二十餘,為世祖相,安童孫拜住為英宗相, 皆以忠勤正大,為一代名臣。東平,其世封也。拜住為 相,奉命立安童碑於范陽,在今良鄉。」
《說臆》:「琉璃河石橋之右,有鐵竿倚焉。自扶闌至水底, 約長五丈,土人目為王彥章鐵篙」,此不經之談也。然 是物不知所從來。按《大都宮殿考》:廣寒露臺石闌道 旁有鐵竿數丈,上置金葫蘆三,引鐵練以繫之。今驗 竿首有孔,疑即其遺製葢。物在禁中,莫有銷之者,或 因河水汎濫,移此以鎮水怪,未可定爾。
《方輿紀要》:「天津關在縣北百餘里。自此而西,至易州 淶水縣,出大龍門,凡十五關。口差大者曰天門關口。 或云天津口,一名大口。宋嘉定六年,蒙古破金人瀛、 莫等州,自大口逼中都。又元致和元年,上都諸王梁 王王禪等,襲破居庸,游兵至大口。天曆二年,明宗即 位於和林北。南還,文宗迎之,發京師。明日,至大口。越」 二日,次香水園。所謂「大口」,皆天津口也。
《太平寰宇記》:「歸義州,總章中置,以處海外新羅。隸幽 州都督,領縣一。歸義,良鄉縣之故廣陽城,州所理也。 瑞州,初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二年,遷於宋州安置。 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領縣一。來遠治,舊在營州界, 州陷於契丹,移治於良鄉縣之故廣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