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晉無此縣,而《通鑑》載褚匡說馮跋曰:「章武郡臨海,舟楫可通,出於遼西臨渝,不為難也。」 《水經注》:渝水西南巡山,逕一故城,以為河連城,疑是臨渝縣之故城。渝水南流,東屈與一水會,名之曰榼倫水。《通鑑》榼盧城下註引此,大約在今撫寧之東,其城不可考矣。

絫縣 ,《漢書》下官水南入海,又有碣石水、賓水皆南入官。文穎曰:「碣石在遼西絫縣,絫縣今罷,屬臨渝。《水經注》:濡水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 ,似在今昌黎、撫寧之境。而《一統志》以為今義州衛,未詳何據?

交黎縣:見下。

柳城縣 。史言「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西,福德之地,乃營立宗廟宮闕,命曰龍城。」 《一統志》:柳城在永平府西二十里,龍山在府西四十里。永平府舊《志》:柳城在昌黎縣西南六十里。漢末為烏桓所據,曹操滅之。歷魏、晉,為慕容氏父子所據。隋置縣,屬遼西郡。唐置營州,元省入昌黎,為靜安社。二說不同。今府西二十里,全無遺跡。而靜安社則嘉靖三十一年立為堡,然皆非柳城之舊也。案:《唐書》營州柳城郡下云:「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關守捉城。」 又云:「西北接奚,北接契丹。」 《通典》營州柳城郡下云:「東至遼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西至北平郡七百里,北至契丹界五十里,東南到安東府二百七十里,西南到北平郡七百里,西北到契丹界七十里,東北到契丹界九十里。」 而平州北平郡下云:「東至柳城郡七百里,西至漁陽郡三百里,東北到柳城郡七百里。」 是柳城在今永平之東北七百里,而慕容氏之龍城、昌黎及魏以後之營州,並在其地。唐萬歲通天元年,為契丹所陷,聖曆二年,僑治漁陽,開元「五年又還治柳城。」 而今之昌黎乃金之廣寧縣,大定二十九年改為昌黎,名同而地異也。又按《三國志》,「魏武帝用田疇之言,上徐無山,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 徐無山在今玉田,則柳城在玉田之東北數百里也。《北齊書》:「顯祖伐契丹,以十月丁酉至平州,辛丑至白狼城,壬寅,至昌黎城。」 是昌黎在平州之東北。齊主行急,猶五日而後至。《隋書》:漢王諒伐高麗,軍出臨渝關,至柳城。唐太宗伐高麗還,以十月丙午次營州。詔遼東戰亡士卒骸骨,並集柳城東南,上自作文以祭之。丙辰,皇太子迎謁於臨渝關。關在今撫寧之東,則柳城又在其東。太宗之行遲,故十日而後「至也。」 又按《遼史》,「興中府,古孤竹國,漢柳城縣地。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築龍城,搆宮廟,改柳城為龍城縣而遷都之,號曰和龍宮。」 魏為遼西郡。隋置營州,煬帝改柳城郡。唐武德初,改營州總管府,尋為都督府。萬歲通天元年陷李萬榮。神龍初,徙府幽州。開元四年,復治柳城,八年徙漁陽。十年,還柳城。後為奚所據。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將建城,命韓知方擇其處,乃完葺柳城,號「霸州彰武軍節度。」 重熙十年,升興中府,統州二,縣四。其一曰興中縣。本漢柳城縣地。太祖掠漢民居此,置霸城縣。重熙中,置府,更名。此文述柳城之故,頗為詳備。元世祖至元七年十月己丑,降興中府為州。以地圖案之,當在今前屯衛之北。但《唐書》平州下云:「又有柳城軍,永泰元年置。」 蓋唐時柳城之地,屢被陷沒,移徙無常,此其在平州者,或即今之靜安社未可知。然不可以永泰元年之柳城為古之柳城也。且《一統志》于柳城廢縣既云在府城西二十里矣,而於土產則云人參、麝香、豹尾俱廢。柳城縣出,今府西二十里,乃灤河之西,洞山之南,沙土之地,其能出此三物乎?按《唐書》榮州柳城郡,貢人葠、麝香、豹尾皮、骨𩨳。《志》本引之,而不知「府西二十里」 之誤也。

盧龍塞 ,《三國志魏太祖紀》:「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至無終,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里,至白狼山。」 《田疇傳》:「隨軍次無終,時方夏雨水,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太祖患之,以問疇。疇曰:『此道夏秋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之首可不戰而禽』。」 太祖曰:「善。」 乃引軍還,而署大木表於水側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