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9 (1700-1725).djvu/20

此頁尚未校對

「之。迄明朝仍其制。」 正統六年,知縣王義復修焉。成化十二年,知縣李思明增修兩廡戟門、櫺星門,隨修「明倫堂,創會饌堂一區,構諸生齋舍十二間。十五年,修建大成殿,增砌石欄。」 嘉靖二十八年,知縣袁欽儒復修之。四十一年,知縣辛吉繼修之。隆慶六年,知縣申九峰修櫺星門,建周圍牆垣,功未竟而遷。萬曆六、七年,知縣張嶢、齊作霖相繼修葺,建教諭宅於北。二十年,知縣侯大節遷敬一亭於櫺星門東,建文昌祠。而教諭馮日望亦以是年開泮池。迄萬曆四十二年,邑人知府張邦政、同知張調元各捐金請於知縣冀懋中,仍以明倫堂改建學宮之右。前後修葺,洵稱備美。

皇清康熙十五年春,知縣裴國禎捐資倡眾重修。

先師殿,見東西兩廡「名宦祠」 ,頹壞太甚,撤其腐朽。

俱重建之。鄉賢祠戟門、櫺星門,俱補葺增修。泮池南建「雲衢坊」 ,臨街建「育英坊。」 十六年,重建尊經閣,修整宮牆內外彩飾煇煌,規制煥然一新。

先師殿五間 ,周圍露臺,俱石欄干。東西廡各七。

間:櫺星門一座,戟門五間;

名宦祠三間

鄉賢祠三間

啟聖祠三間 文廟後偏東。明嘉靖間,知縣汪滋建。

皇清順治年,知縣葉獻論倡募重修。

文昌帝君祠 櫺星門外。偏東向西。築臺建閣,上層魁星。明萬曆二十年,知縣侯大節建。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何郡烈、貢士李倫、生員陳士前。

張鎰、郭大鵬、李僖、鄉耆楊俸、梁新民等重修「魁神祠」 二 :一在文昌閣上層,一在城東南角,即城東南角樓,乃學宮之東南隅。「文星」 ,巽地也。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余允光建。

「《敬一箴》碑」 亭 在儒學門內。明嘉靖間,知縣汪滋建。萬曆間,知縣侯大節遷建櫺星門東,久廢俟修。

尊經閣三間 文廟後。明弘治十五年,知縣金山創建。高五丈,廣袤四丈,廢圮久盡。

皇清康熙十六年,知縣裴國禎「捐資倡募紳衿商庶。」

等重建。越三祀,丹雘告成。四圍增築石壁,修砌甬路。閣前及學宮內外,雜植桃、李、柏、槐、楊柳數百餘株,有《碑記》。兩傍廂房各二間,久廢俟修。明倫堂三間 原在文廟右,後改建「廟後。」 明萬曆四十二年,邑人張邦政請於知縣戴懋中,仍改建廟右。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縣裴國禎重修「博文」齋五間。今

三間:「約《禮齋》」 五間,今三間;「儒學門」 三間,「儀門角門」 三間。

教諭宅 原在明倫堂後,明萬曆四年,知縣張嶢建。

皇清康熙三年,教諭奉文裁,宅廢。十五年《新例》復設。

十八年冬,知縣裴國禎、教諭劉之源復修宅於堂後。

訓導宅 ,原在舊明倫堂東,嘉靖間知縣袁欽儒修,今在明倫堂前。偏西住房三間,客廳三間,東西廂房各二間,係

皇清順治十八年,教諭胡心尹遷教諭宅修於此。

社學 在縣治東

學田 「按《縣志》」 :「一處在縣東南二十里江城村,計地一頃,明嘉靖二十六年,知府吳嶽以居民爭訟絕僧王本山地,因批給本學,責令民人王崑等佃種,每年納租銀六兩。一處在縣北十里巿頭村,計地一頃。明萬曆十七年,知縣王一正以鄰河淤地,水不經流,令民墾種,申為學田,責令趙鼎等佃種,每年納租銀五兩」 ,俱本縣收庫,以備賑濟貧生婚喪薪水不及之用。

皇清康熙十八年,知縣裴國禎清查江城村學田,除。

圈去七十二畝一分,下剩地二十八畝八釐,承種人納銀九錢。巿頭村學田下下地四頃一畝七分五釐,折行糧地一頃,俱被圈。

義學 按縣志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余允光捐俸倡募,創建在城學。

北關書舍四間,義田四十九畝三分。南關書舍四間,義田四十七畝八分。涇陽學書舍三間,義田四十畝。方順學書舍三間,地鋪租銀二兩,義田三十畝。郭村學書舍四間,義田一百畝。尉公學書舍三間,義田五十畝。江城學書舍三間,義田二十二畝。北蒲學書舍四間,義田六十四畝。顧店學書舍三間,義田三十八畝。奇村學書舍三間,義田四十五畝。西莊學書舍三間,義田三十七畝。方上學書舍三間,義田三十四畝。南宋學書舍三間,義田二十二畝。大聞學書舍四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