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田二十四畝右義學之書舍學田,俱詳載於《義學記》及各學之石碣,以垂永久。其田仍給賣主佃種,自納官糧,每畝量出租糧,以供義師束脩之資。又外捐俸買城東園地二畝,近城各村地一十八畝。欲以所積租糧,立忠孝祠,以為諸生課讀之所。
安肅縣儒學 洪武三年設立,在縣治東南。景泰中重修建,規制整飭,高糓有記。嘉靖中增修。明倫堂、養廉倉在明倫堂後。學田八十七畝,詳見《縣志》。按《縣志》:儒學學宮建在縣治東南。中為明倫堂,堂左壁有御製臥碑,後為尊經閣,閣內藏書及敬一箴、視聽言動箴。堂左為進德齋,右為修業齋,南為大成殿,五楹,翼以東西兩廡。前戟門三楹。左連東廡為左角門,右接西廡為右角門。門外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正前為櫺星門,門內之左為啟聖祠,祠北為號房二重,今廢。櫺星門右為儒學門。教諭宅在堂之東。宅門左有耿三麟《石刻卦爻竹圖》。司訓宅在堂之西。明洪武三年,知縣劉炯、主簿王麟創建。正統十四年罹兵火。景泰六年,知縣王正重修。語具大司空《高穀記》中。弘治四年,知縣裴倫繪飾殿廡及牆垣戶牖,規制尤備,詳見張太史《天瑞記》中。後十一年,知縣王維翰補所未備,見李御史《葵記》中。嘉靖元年,知縣武昊復加修葺,高大軒豁。二十九年,知縣趙定始創建教諭宅于堂之東,司訓宅于堂之西。邢奇有記。其後高陵為敬一亭,為垣、為門,東序為講堂,為祭器庫,西序為饌堂,為俸廩,後廢。隆慶四年,知縣周以庠重修,始制祭器,教諭王集義有記。萬曆十三年至十七年,知縣徐臬、郭璲相繼修舉。二十六年,知縣周三聘重修,完葺諭、訓兩宅。見《鄭襄敏記》中。三十一年,知縣楊世增建尊經閣,補二百餘年之闕。聖門左右建二坊,鑿泮池,煥然改觀。語具《鄭少參記》中。署諭沈起蛟以學舍不堪棲止,出居民房,久之傾圮。後教諭沙蘊金率庠士督修,稍就緒。惟西齋危牆破椽,尚未謀葺,日久東西俱敝。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盧應魁捐俸脩學,兩宅葺治。
可居
社學 在城北
射圃 按《縣志》:「舊圃前在櫺星門右,後廢。明天啟三年,督學左光斗移建於南郊道東,地六畝,有廳坊。」
學田 按《縣志》,「舊置學田共二頃三十三畝三釐,有教諭邵伯棠記。」 新置學田六十一畝一分八釐,兵道渭南張經世置,有碣。立儒學門左。養賢倉 按《縣志》,「在明倫堂後西序,今廢。」 定興縣儒學 在縣治南,元創建。
文廟,泰定中作。東、西廡,元統中作「泮池。」 櫺星門燬。
于兵。明洪武中重修,置饌堂、學倉、射圃。嘉靖中,增正殿為五間,兩廡亦廣其制。廡尋壞,重修更新。
先師四配神龕 按《縣志》
明倫堂 在文廟後櫺星門。左有門,曰「儒學。」 北行西轉門曰「義路。」 入而南向者為儀門,左右有翼門,別有門與聖殿通。堂三楹,翼為兩齋,左曰「進德」 ,右為「修業。」 明萬曆末,知縣畢自肅重修。崇禎初圮,知縣薛綦隆重建。庭各三楹,古槐二,皆數百年今存一。教諭宅在堂後。訓導宅二,在堂左。右各廳事三楹。茅茨數椽,蔽風雨而已。別有號房數間,舊皆諸生絃誦之所,今但居廟。「敬一亭」 在明倫堂後,邑令張文繡建,天啟六年,大雨壞泮池,在櫺星門內。
社學 在申明亭南。知縣陳廷瓚建。
射圃 在儒學門西
學田 按《縣志》,舊五十二畝五分,今在圈內矣。新學田九十八畝九分二釐一毫八絲,邑令李瑾置。其四至租糧,載《明倫堂碑》,今被圈。
新城縣儒學 在縣治西,自元以來皆在此地。按《縣志》
文廟在縣治西北,漢桓帝時,新城令劉梁建,遼知。
縣馬人望,金武略將軍行新城縣事李彥成,元縣尹李天祐、劉恭、劉安定「相繼重修。明洪武年知縣孔文,永樂年知縣鄭謙,天順年知縣孔禮,成化年知縣李循,弘治年知縣楊澤,嘉靖年知縣陳璣、張仁、房韞玉相繼重修。」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周世祿、康熙六年知縣王宜。
亨九年知縣閻興邦,十一年知縣周家柱相繼重修。
先師廟 :正殿五間,臺高三尺,三面石級,東西廡。
各五間:戟門三間,「名宦祠」 三間,在戟門外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