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9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正學書院 在葛城鄉內。按《州志》:在州治東北,舊為葛城縣基,後廢為觀音寺。嘉靖辛卯,知州鄭朝輔請於巡撫林有孚,改為觀光書院。禮部尚書湛若水寓安州,親書其匾曰「正學。」 朝輔遷去,復為尼僧所居。乙未,張寅徙之於城北觀音堂,仍立為書院。寅去,今尼僧復居之云。

按《州續志》:「明萬曆四十五年,學宮圮壞,州守杜侯旻重修,有碑記明倫堂東。崇禎二年,訓導劉新民創建文昌祠三楹,遷尊經閣神像於內。」

皇清康熙四年,學宮圮壞,州守夏毓龍率闔州紳士

共捐金三百兩。自正殿而下暨東西兩廡,戟門、櫺星等門,名宦、鄉賢二祠,泮橋、明倫堂,宮牆數十丈,俱重修如舊制。學宮西北隅,置買民人張高標隙地一塊一畝六分,價銀四兩,設為修造取土之用。

高陽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時在舊城,大學士呂原記曰:「高陽之為縣,舊治龍化鄉,去今縣治東二十里。明洪武三年,河溢縣圮,與學俱遷。無幾,縣省入蠡,而學亦廢。越十年,縣復置,創建廟學,殿廡、堂序、齋廬及庫庾庖廚之所,皆撤舊為新。」 按《縣志》《儒學》

文廟:宋、元在舊城,明洪武三年遷今治東周圍地。

四百五十六。武始建大成殿五楹,東西廡各九楹,戟門三楹。戟門內之左右有神廚、神庫各三楹,俱洪武中建。外之右有宰牲房三楹,為王教諭質建。外之左有門,取道東出,通教諭宅。中戟門而南為泮池,三梁侯提封建。又南為櫺星門,又南為金聲玉振坊,下為闔扉以代屏。踰街而南有聚奎坊,題「科甲。」 大成殿之東掖而北,其東為義路坊,南通儒學大門,北通啟聖祠。西掖而北,其西為禮門坊,通射圃。直殿之北門三楹。出門而北為明倫堂五楹,左右懸題名。其兩翼為齋房,左崇德、右廣業,各三楹,東西號房各九楹。洪武中,徐主簿原創建。宣德中王弼、魯能修塑理賢像,嘉靖中張經綸、馬侖;萬曆中冒守愚、馬庭荊、喬繼科重修。庭荊題戟門曰「萬世師宗。」 繼科樹柏於殿堂,蔚如也,各有記。敬一亭龕,明世宗皇帝御製《六箴註》。舊在明倫堂之南,張經綸創建,馬侖遷於堂之北,增左右翼房各三間,左曰載道所,右曰祭器所。啟聖祠三楹,舊在大成殿之東北,种雲龍建,馬侖改建於明倫堂之東,而左右為名宦、「鄉賢」 二祠,各三楹。初,張經綸創祠於堂之後,馬侖移治左右,錢春復移啟聖祠於二祠前。萬曆三十五年,大雨,傾廡若祠幾盡。錢春以明年夏大修之,有《記》。

文昌祠 在敬一亭後,據北城為臺,而祠其上。喬繼科建。

教諭宅 在

文廟之左有大門,額曰「儒學。」 折而東,與訓導之宅。

共一門,徑訓導門而東,有門西向。入而北,堂三楹,匾曰「尚友」 ,馮教諭運隆題。左有書吏房二堂之後有重簷房三楹,左右翼房各二楹,其後有亭曰「環翠」 ,張教諭拱辰題。宅有棲經堂三楹,舊在尚友堂之南,王教諭質建,馬侖移棲經堂於宅北,今圮。

訓導宅 二區,規制如教諭宅。馬侖修,今廢;其一鞠為茂草矣。按《縣志》

皇清康熙年,訓導裁。今併其一,又廢。

射圃 :在明倫堂西十五武。馬侖改建於福泉寺南,有亭曰《觀德》,後仍歸堂之西。

社學 在縣治東。按《縣志》社學二區,一在太僕寺東,一在愚堤村。

學田 按《縣志》:「二十七頃一十七畝九分八釐二毫。龍化鄉十七頃,萬曆中馬庭荊申置,歲僅納葦蒲數百束耳。東作關南,五畝,餞成關西,二十二畝,本教場孔承先改場於東,以此作學田。百尺村二頃,馬侖置小管村,一頃三十畝。杜鶴齡置沙窩村,十九畝七分八釐二毫。錢春捐俸二十八兩二錢八分六釐九毫。置。」 每畝徵租穀八斗送學。顓頊祠側,十畝,係祠地,二十餘畝,除撥給守祠外,作學田。祠西十畝,係官田,改置涸出豬龍河地六頃,亦作學田。俱錢春置。南圈頭村,三十三畝,易州道張崇禮捐俸三十兩置。又舊《志》:「馬侖措銀一百兩,置學田五十畝,在城東二里許。」 今不可考。

社學文昌祠 按《縣續志》:「明崇禎十四年,教諭焦莊同諸生重建,架梁為閣。」 我

皇清康熙七年,鄉紳諸生重修。

魁星閣 在東南城隅角臺上。

新安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元至元元年創建。明永樂中建大成殿。景泰中重建明倫堂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