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9 (1700-1725).djvu/95

此页尚未校对

大茂城 ,在縣西北一百里。唐河北岸,古隘口也。

趙母鄉 ,明崇禎間,東關沙灘衝出石大士像並石香臺,刻云「宋紹興年,中山定武軍唐縣趙母鄉也。」 今移教場。

冷空臺 在葛洪山,與天風臺對峙。明弘治時,知縣茹鑾有石刻。

博野縣

摘星樓 在縣西南十里。樓迤西為「琵琶堤」 ,有蓮花池,今廢。

蠡吾故城 在今蠡村,即漢蠡吾縣。後魏朝為滹沱水所湮。隋開皇元年廢。今東南城角猶存古塔 ,在靈光寺,乾封朝建,十二級,七年而成。歲久,崩僅阤半。

華塔 ,在北祝寺,與定州「料敵塔」 相對,歲久圯壞。

「古槐 」 ,在「尊經閣」 前下可避暑。

孔殿曉日 ,東壁有隙,圓如日影,赤似日色。四隅甘泉 城中井皆苦,惟四隅甚美,今西北猶可,三隅不然。

龍潭 在蠡村。唐武德七年建龍王廟北。潭有三井,井有雙鯉,久旱祈雨輒應,迄今仍靈。文廟遺蹟 ,在苑村西白沙村,耕治得琉璃獸,因呼為「文廟頂。」

永安鎮巡檢司 ,在縣南唐水之陽。邑人耕治,得奇花鏡,背有「博野縣官造」 數字。

鐵燈盞巡檢司 ,在程招滋水之陽,土人得印記於水中。

還金井 在淋漓,因徐恭「還金」 而名。祠前有碑。「蓮花窩 」 在鐵燈盞滋水南,今廢。

水寨避兵 在解村南。四面水深,紅巾賊以馬引渡,鄉人盡被其害,故廢。

《銅園 》在苑村,土色甚黃,不毛金刀。聖人劉俊,積土炒煉銅,若干地始可藝。

桃園 在杜家莊。宋太祖遊關東經此,摘桃毆打妗母。

《撘連疙疸 》在蠡村,二塚相連,其下空洞,人行其上有響聲。

《貨郎疙疸 》在蠡村西。昔抹胭脂於獅眼,以誑老翁,卒然水至無際,急出西關,托身土阜,數日饑死,故以此名。

戲臺 在套裏村。唐人建塔廟,監工者戲於上,故名。

《永安》店 在白沙村。今無。

地洞 ,在解村,長二三里,邑人避兵,今無。鳳凰岡 在套裏村,以其形像相似,故名。「齊望鄉 」 ,漢光武巡河北,其將齊蓋迎望於此,故名。

仁和鄉 古有仁和館,今因以名鄉焉。

博陸鄉 ,即《禹貢》「大陸既作」 ,故名。

鼓樓 在縣治前

迎暘樓 在縣東

納薰樓 在縣南

拱北樓 在縣北

儲積庫樓 在琴堂東。明嘉靖六年,知縣王尚志奉都察院式樣創建。高四丈五尺,磚垛高二尺,女牆高二尺五寸,中高一丈二尺五寸。庫門二重,門二重,下層高一丈七尺。地庫寬深各七尺,四圍各寬二丈。後竟廢壞不修。邇來風水家每言「本縣文風關此」 ,屢議修而未就。

尊經閣 在明倫堂後。嘉靖年間,知縣沈璇、王尚志相繼修建。

順治二年,知縣趙曰爌捐金五十兩重修。至五年,知縣遲日豫,協生員霍鎮南、鄭鳳翥、陳宏任、李傑等修完。

奎星樓 在城上東南隅。明崇禎年,生員徐禹甸等修建。

掛鐘臺 在堤頭村

「孝姑臺 」 在杜村楊氏塋中,孝婦廬姑墓,築《慶都縣》。

《慶都氏陵道碑 》在邑治東。

三阿 在伊祁山北。一名大嵬,一名鷹頭,一名車輪。《通鑑》云:「慶都氏生堯於三阿之陽」 ,即此。柳宿城 ,在邑東南四十五里,漢柳城侯築。又宣帝母王夫人微時,與其親分別處。

鳳凰架 在堯母臺後。古時松柏蒼翠,枝柯交加,傳有鳳凰集於此。

「天紫台 」 ,在邑艮隅二十里,高二丈,方圓十餘畝,義無考。

土壟 俗名「虛糧塚」 ,邑城東有三十餘座,《固顯》東南五十餘座,《柳宿》,城東南有十餘座,邑舊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