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1 (1700-1725).djvu/73

此页尚未校对

棺於廟側,既成,作《機》文。其蓋夫婦俱入機中,蓋合而終。後人於棺上立廟祀之。神甚靈異,祈禱多應,迨今猶然。

元氏縣

韓臺 在元氏南三里,泜水之陽,纍纍相屬。相傳為韓信出井陘攻趙時虛糧冢。近日有臺下穿發得墓甓者,蓋趙氏公族大臣之遺冢,韓信建墓於其上,故因以名其臺。

石中寶劍 在元氏封龍山獅子峰。唐郭元振遊學於此山。一日聞霹靂聲,其石中裂出五色雲氣,因得石罅中寶劍。左丞史彬書「試劍石」 三大字於上。

吳橋古冢 在元氏南左村西北橋南西塔有古冢,山水漲溢衝激,略不騫移,若有陰為封擁者,相傳為「梁山伯墓,不然必有異人所藏蛻骨。」 靈壽縣。

狗臺 ,在靈壽西北八里。俗傳梁王醉臥草野火起,狗以身濡水洒臥處,王得免。

紀信臺 ,在靈壽東八里,上有紀信廟。

槁城縣

肥纍城 ,在槁城西南七里。《漢書》註:「古肥子國」 ,漢立肥纍縣。

九門城 在槁城西北二十五里。本戰國時趙邑。漢置九門縣,北齊省。隋、唐復置。宋省入槁城,即常山太守顏杲卿恥著安祿山衣處。有示衣坂。宜安城 ,在槁城西南二十五里。戰國時屬趙。漢立宜安縣。唐貞觀初,省入槁城。《史記》:「趙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師,復取宜安。」 即此。大學士石珤《記》:「宜安,漢舊縣也。」 漢以前為趙地。考之《史記》,「李牧拔宜安,走秦將桓錡」 者是也。《括地志》云:「在槁城縣西南二十五里。」 今其地有宜安社、宜安村,故知此地為舊址無疑。但其城池為陂陁桑田,不可復識矣。

尊經堂 在槁城西管鎮。元處士安熙建,有袁福《記》。

李牧臺 在槁城西南十五里土山、宜安之間,臺高數仞。《史記》:「趙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復取宜安,走其將桓錡。」 此則李牧駐兵遺址。示衣坂 ,在槁城西北三十里,大路側。《唐書》:「安祿山陷槁城,常山太守顏杲卿力不能拒,與長史袁履謙至槁城,迎見祿山,賜杲卿金紫衣,仍守常山。杲卿歸至中途,少駐坂側,顧履謙」 曰:「何為著此衣?」 履謙悟,遂相與起兵討祿山、杲卿,竟以節死。後人名其坂以示不忘。耿鄉 在槁城西,相傳漢耿氏宗族所居。光武封耿純為耿鄉侯,蓋取此。

平將軍營 ,在槁城北十餘里。洪武間,真定守臣平都司曾此屯兵,至今沙磧中猶往往得殘兵鏃。

《遺愛碑 》:在槁城西門外。元初董文炳以蔭補槁城令,值歲薦饑,府徵日暴,民不聊生。文炳出私穀數千石賑之,民賴以寬迨。文炳沒,邑人思之,立碑以紀其事。

石井戲井 在槁城肥纍故城。東西即肥子國東西郭,今以為村。

櫟陽 在槁城。《史》有「櫟陽」 ,今失其處。縣西三十五里有櫟鄉,恐是其地。

新豐、柏肆 二縣名,在槁城。唐暫置,尋省入槁城。

塌子口 在槁城西三十五里。相傳馮異輔光武巡河北,曾渡此。

郭主墓 在槁城西南。真定恭王女下嫁郡功曹槁人郭昌,生子況,為綿曼侯,女為光武皇后,及薨,光武親臨送葬。今墓旁高阜甚多,疑為郭主子孫附葬云。

楊伯雄墓 ,在槁城東廓莊村,為金學士其弟侍郎伯仁附葬於此。

王善墓 在槁城西北南孟村,學士李治撰碑。王慶端墓 在槁城西北南孟村,學士閆復、程鉅夫俱撰碑。

董俊墓 ,在槁城西北二十五里。學士李治撰碑。

董文炳墓 在槁城董村。學士王磐撰碑,其弟文用墓有學士閆復撰碑。文忠墓有學士姚燧撰碑。文直墓有學士虞集撰碑,其子姪士元墓有學士閆復撰碑。士珍墓有學士歐陽元撰碑。守簡墓有學士黃溍撰碑。士選墓有學士吳澄撰碑,守忠墓有學士揭經撰碑。守仁墓有學士虞集撰碑,俱附葬於此。

趙迪墓 ,在槁城西四里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