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2 (1700-1725).djvu/117

此页尚未校对

內外隄環城而已。故漳水得肆其虐,奔騰澎湃,歲以為常。甲寅六月,王俵村西北決支河,勢稍殺,成安便之。而臨漳人築隄漳塞,遂爭訟焉。其流北漸於肥鄉 。按《成安縣志》:「漳水之溢也,率由門入城。南門當其衝,前令塞之。王邑侯公楷以其弗便也,撤其塞。同東西兩門皆出金市大木為閘版,砌磚兩扉,旁為閘道,每」 遇水至,則上板築土,因勢增加,水退撤去,俾門者司之,又防水一法也。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杜聰於城外築土隄,高丈餘,後為水所壞。

皇清康熙十年、十一年、十二年,知縣王楷節次增修。

週圍一千七百七十八步,高二丈有奇,寬如之。又於東南築外隄,長七百六十步,高一丈五尺,寬一丈。兩隄相望,環抱蜿蜒,疊遭水患,足恃無恐。

肥鄉河 距城東六里。明弘治乙丑,水注城。正德壬申,水注城。嘉靖戊戌,徙入於衛。隆慶己巳,決鄢米隄,浸城,數年,復南徙。萬曆戊戌,復徙縣西。天啟壬戌,水暴漲衝隄,決城與雉堞平,屋上行舟,溺男婦七百餘口。丁卯,漂沒辛安鎮諸村,害禾稼。

皇清順治壬辰,徙縣東,壞廬舍,甲午,水與隄平。康熙

乙巳秋七月,水注城,雨急浪奔,地陷為沼。知府蔣寅撥鄰舟拯溺,僅免死傷,遂僑治郡城「皇華館」 ,今徙舊店。營水既久,距縣境諸凡丘陵渠瀆,俱沒於漳。唯縣西北有余公河者,當滏陽柳林下衝,民甚苦之。知縣余炯鑿此以洩水患。曲周河 距城東一里許,二水既合,順流而北,其勢漸殺。然偪處城側,每夏秋霖雨,直薄樓櫓,四門淤填,傴僂而入。明嘉靖甲子七月,潰壞西門。天啟丙寅,水至城下,深丈餘,禾稼盡沒。崇禎庚午夏,決南隄,浸城。後歲以為常。其隄護城之外,凡有四:

舊漳河隄 在城東二十里。按《曲周縣志》,「舊漳河隄南起照臨安兒寨南里岳村」

漳河頭隄 及第六畽、第四畽、第二畽、韓村高口隄 在相公莊。

李軍門隄 ,起水德堡至漳逯,長五十里。順治十一年築。

雞澤河 距城東十里許。縣地勢窪下,為眾流所匯,田家斥鹵。漳滏過其境,而聽其安流,不能施疏導灌溉之力。明嘉靖庚寅,河溢。癸亥,平地深丈餘,城東西門圮。隆慶辛未潰隄。天啟丙寅,河水大溢,隄閘俱潰至城下。

皇清順治丙戌,水浸城垣墉圮,由邢家隄,于家口舟

行,直抵城下,無水之利害,則踵見,溝洫讓於永年而蕩沒與成肥同轍,恐漳滏亦不為任過也。有舊滏河在城西,其即通水閘之下流歟不得以河名。然勤挑濬則無壅滯,可直瀉於寧晉泊矣。城之週有隄,高一丈,闊八尺。知縣曹希曾建舊滏河 按《雞澤縣志》:「在城西,永年通水閘。」 入縣境,北達平鄉,入寧晉泊河。舊道紆曲,不能容水。歷年來隄堰潰決,民受其患。康熙七年,知縣姜炤相度形勢,自馮鄭村至亭自頭捐俸買地挑濬新河,約二里許,河流順利,六方等村永無水害。鄉民建有往來憩息公廨,名曰「治水亭。」 城東有漳河隄 ,長二十五里,高七尺,闊七尺,專防漳也。漳之餘波所及,則永年、邯鄲、廣平皆鄰壤。永年初距漳稍遠,後漸逼府南境,如牛家堡等村。順治丙戌、丁亥間,益徙近城十里。戊子,溢入滏河,水與隄平,隄上加堰,知府許文秀沉《金巵府額》以禳之,水乃退。甲午,復暴漲入滏,水四溢,決此隄口,壞阜民閘,漂廬舍。府東南有蓮花口、閘子橋者,隄脆薄危甚,水既退,知縣王報春乃改河而南,以避衝決。乙未以後漸南徙,境內竟無漳,遇大水乃或一至,至亦不能久,而滏專其利矣。

邯鄲有漳河故道,其曰「鄢米口」 者,在縣東十里,為支流之所分入自臨漳谷子里北流,徑吳村、漳里村入口;一自磁州北流入滏,至閻家淺,溢而東,徑劉村、左西等村入口,折而東,入肥鄉曲周境。兩邑嘗爭議塞口,欲以邯鄲委之,而邯鄲不受也。今東徙。

洺之名不見於經傳,而州以此得名。有唐五代嘗臨河而戰,壅其上流以灌軍。距府二十里,發源遼州,徑武安三門,達紫山北,雙流合匯,起臨洺鎮,入境內,一泓清淺,可褰裳而涉。每夏秋之交,山水暴漲,洪濤漭漾,直抵府隄,西北村落,俱為巨浸,而漳滏匯流,其勢益張。然其涸也,可立而待。明嘉靖中,潰府西、北兩隄。萬曆乙巳迄丁未,水灌滏,勢洶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