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2 (1700-1725).djvu/121

此页尚未校对

水門各建樓。嘉靖二十二年,知縣鄭寅築城濬池。城高二丈三尺,根闊一丈八尺,寬八尺,易垛以磚,計一千七百三十。池深一丈五尺,底闊一丈,面闊三丈,建角樓四,窩鋪十二。二十五年,知縣萬文彩重修門樓,扁其東曰「迎暉」 ,西曰「拱極。」 池兩岸植柳千餘株,民號「萬公柳。」 四十二年,漳河溢,隄決,善政、廣居門俱壞。知縣劉希尹重修。更善政曰「大東。」 萬曆十二年,知縣李琯扁大東曰「陽谷生春」 ,西門曰「太行西望」 ,南門曰「清漳環抱」 ,小東門曰「挹暉。」 三十二年,知縣劉永脈重修。崇禎六年,知縣李宗昉於北城建德勝樓三楹。八年,知縣曹養鯤建東、西門弔橋、門樓各一座,磚築鋪共十座。九年,建北城人和樓三楹。十二年修磚城高三丈九尺,垛厚一尺五寸。敵樓四座。長治門樓一座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王楷重修東城「迎暉樓郭門。」

明嘉靖九年,知縣桂萼建東關東南北各一。二十一年,知縣杜聰於四門外建郭門各一 。按《府志》:「其城土基周四里二百四十步。」

威縣城池 《府志》未詳 。按《威縣志》:「本縣城周圍六里六十四步,原高一丈三尺,厚九尺,周圍遶城,其里數視城有加焉。明成化中,知縣李圓、王政,弘治中劉鎰相繼增修,高厚稍加。至正德中,知縣姜文魁、崔節奉兵備副使劉文寵檄修,高三丈二尺,闊三丈,上闊一丈五尺。起城樓、甕城、角樓各四,敵臺二十四所。每臺上」 蓋腰鋪三間,垛口一千四百一十一箇。嘉靖四年,知縣錢術增修外郭,高一丈,闊稱之,遶栽樹木以為阻固。二十六年,知縣胡容修城濬隍,額其門東曰「迎和」 ,南曰「迎薰」 ,西曰「迎成」 ,北曰「迎恩。」 隆慶三年,垛口皆易以磚,知縣焦冕修。萬曆二十一年,知縣史學遷。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李之棟補修。按《府志》,「其城宋」

宗城,金洺水。元威州,明降為縣,城仍州制。清河縣城池 ,《府志》未詳 。按《清河縣志》:「舊有土城,周九里,高二丈,闊二丈,壕池平淺。宋元祐六年,監官趙薦之修,歲久崩圮。明正德七年,同知何宗伊、知縣張一鵬奉命改建,今城仍舊。城東南隅,周三里,高二丈,闊一丈五尺,壕池深闊,水溝六十,有二,門樓三:東曰望日,西曰美利」 ,南曰「迎薰。」 無北門。嘉靖二十年,推官王堯日督民修城浚壕。嘉靖二十九年,秋雨日久,城垣坍塌,知縣孟仲遴重修,紳衿輸磚十萬,補築水溝。萬曆五年,知縣向日紅增設弔橋、甕垣、坊欄,東曰「化迎、鄒魯」 ,南曰《薰動》、「虞絃」 ,西曰《甘陵古蹟》。萬曆十一年,知縣張公民綱以城垛土築,易於塌損,申請兩院道府改修磚垛。萬曆十八年,知縣王公守禮重修城垣,三門各豎坊牌一座。題南門曰《兩漢甘陵》,西門曰「古郡清河」 ,東門曰《接武絃歌》,題東城樓曰「望日」 ,南城樓曰「迎薰」 ,西城樓曰「美利。」 崇禎十一年,知縣曹公亭重修城垛。

皇清康熙十一年,坍塌漸窄,守城人役夜間常有墜。

下者。知縣夏琮內外重修,寬平堅固。康熙十四年,牆垛坍塌,知縣盧士傑重修。

謝爐集堡城 ,在城東南十二里。城周一里有奇,高二丈,闊一丈五尺,外有壕池。

連塚集堡城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城周一里餘,高二丈,闊一丈五尺。

里社附

本府 通計九縣一百七十八社,其屯皆歸併在內。

永年 四鎮二十八社屯:「鎮曰臨洺、大由、牛家堡、曲陌;社曰在城、關廂、南中、井、家周村、閻村、中堡、閻胡、下鄉、新莊、大由、雙陸、茹佐、李固、杜村、陽城、石碑、孫陳、鄭西、柳村、七方、劉營、新寨;屯曰東家、大由、張西、辛安、豐稔。」

廣平府關梁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本府。永年縣附郭。

臨洺關 在府城西五十里。隋唐置縣。宋省,後復置。金、元、明俱為關鎮。明嘉靖中,知府陳俎、永年知縣閻文貴重築城有通判、分司、驛所官,以詰奸暴。

長橋 在府城東南十二里。《唐書》:元誼據洺叛王虔休戰於長橋,又破之雞澤,即此。

廣濟橋 在府城南五里之滏陽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