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3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什村堡縣北。各有義倉。

東明縣城池。東明古衛地,後入魏。明洪武初,為河水所淹,廢入為開州長垣地。至弘治時,知縣官顯相地構立城垣,周七里四十步,高二丈五尺許。嘉靖間,知縣王確始立四城樓,然尚塹土而成,蕪穢相望。嗣後亦每修飭,歲久悉圮。萬曆二十年,知縣區大倫新四城樓,周遭增築女牆,頹者整,缺者補,兼葺四門,各有匾:東曰「東作」 ,南曰「南訛」 ,西曰「西成」 ,北曰「迎恩。」 池深一丈五尺餘,闊六尺。弘治間知縣鄧越、正德間知縣劉鸞、嘉靖十二年知縣王確各重修。先是,城垛俱土牆,每秋雨多傾圮。至嘉靖三十六年知縣王嘉言易以磚石,仍起四角樓,高二丈許。四十年知縣高文卿改修南門。東明河形,自西而南,改建南門而西之名外門曰「朝宗」 ,名內門曰「迎薰。」 隆慶四年知縣張正道、萬曆十三年知縣沈榜,十六年知縣朱誥,二十年知縣區大倫,二十七年知縣丘雲,俱重修。三十一年淫雨城壞,至三十二年知縣常澄重修,又沿壕增以牆垣。三十七年知縣裴棟於四門下鋪石板。崇禎十二年知縣崔育梗重修,盡易以磚,周圍七里零三十三步六寸,高三丈三尺,墁頂壘垛,建城門八座,門樓四座,角樓、門外望樓各四座,巍然金城,頗稱「天塹足恃」 云。

皇清順治五年、七年,城圮於水。至十三年,知縣楊素

蘊。十七年,知縣陸嵩齡各重修。康熙九年,知縣楊日昇重建東城樓。十一年,重建北城樓。十三年,重建西南二城樓。十四年,復修池,修護城隄,周圍植柳千餘株。

堡四處

杜勝集堡,在縣南六十里。

陸圈集堡在縣東

裴子岩集堡在縣西南

西東明集堡在縣西南。各有義倉。

開州城池開故城。「按五代晉與梁人戰,以鐵鎖斷德勝口,築河南北為兩城,號夾寨。宋獨守河北城,而熙寧十年河決為患,始徙築今城,前方列而後拱,形如臥虎,周二十四里。弘治十三年,知州李嘉祥增築城,高三丈有奇,池深廣倍之。甕城之外,環以牆,達諸關門樓櫓,頗稱宏麗。正德六年,薊盜起,民德之。然城內」 之廬居者少,晝夜盜行劫不絕,虛其西北二隅。且地勢窪下,雨旬日輒匯為巨浸,鳧鷺鸛鵝數棲鳴葦茯間,若江湖焉,州人亦呼為「西湖。」 正德間,同知潘塤建議,徙諸鄉富人填實之,凡千八十區,稍稍雞犬相錯矣。按《開州志》,開故有南北兩城。宋熙寧十年,南城圮於河水,惟北城在焉。周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上為垛口四千餘。弘治十三年,知州李嘉祥大加修鑿,城池始高深,有「迎春、成秋、朝陽、拱北」 四門。甕城之外環以牆,達諸關。門駕層樓,幾五丈,頗極壯麗。既而知州譚綬更飭之。正德六年,潘塤徙諸鄉富人凡一二千家,僅實東南一隅,其西南、西北二隅,尚屬曠莽。嘉靖二十五年,知州李一元增修城鋪八十四座,城角建敵樓四座,門名各改更不一,以土坯不固,易以「陶甓。」 隆慶元年秋,大水,衝壞城西樓,知州楊希閔重建。萬曆二十年,北城樓壞,知州張三聘重修。二十二年,知州沈堯中重修,以南門為開德,東門為濮陽,西門為繁陽,北門為鎮寧,仍前張三聘所定也。三十六年,知州李之藻重修,更西門為「昆吾。」 崇禎五年,知州王直臣重修門樓,增築牆垛。

皇清順治七年,大水,門樓倒壞。康熙五年,城震,又大。

雨垛口塌毀鋪舍角樓盡圮。七年,知州孫棨捐俸修葺,樓頭、舍鋪計八十餘所,雉堞計千有餘奇。

堡六處

呂丘堡在城南

柳家屯堡在城東

八公橋堡在城東南

徐鎮堡在城東南

井店堡在城西北

文留堡:在城東南。各有義倉。

長垣縣城池,金元來故城柳塚。明初,黃河數徙齧,而縣丞劉彥昭始移置今城,即故蒲城址也,僅匝土城二里有奇。成化間,知縣王輔拓築,用二千九百二十九步,高二丈四尺,池廣倍之。正德六年,薊盜嘗寇,城幾陷。又五年,都御史張公檄知縣張治道,增置甕城女牆,及樓櫓之制略備矣。時城下故積圮土凡若干尺,命卒闢去之,而復濬池及仞,故城不加築,而鬱峻云。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