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3 (1700-1725).djvu/11

此页尚未校对

吳應麟重修。按《廣平縣志》:「洪武三年創立。永樂間知縣李昉、何琮後先修治。中正殿五楹,東西廡各十六楹,前戟門、泮池,又前櫺星門。」

名宦祠 在戟門左,祀司馬芝、張敔、王表、顧璘、孫孟和、何琮。按《廣平縣志》:「泮池之左,顧公修學記:石室。」

鄉賢祠 在戟門右。祀馬道根、李齊、郝珩、單信、馬顯、馬子聰、王允武、馬呈書、馬嗣武、王世楊、鄭金。櫺星門內東更衣亭,西祭祀庫,庫有經籍祭器。

啟聖祠 在殿後。殿西尊經閣。閣東敬一亭,亭東射圃,殿右明倫堂。按《廣平縣志》:「明洪武十五年,知縣顧璘改建明倫堂於孔廟西,以舊明倫堂為饌堂,堂之左右為兩齋。陳鎬記。」

文昌祠 在城東南隅上。明知縣陳鎜、王一龍建。按《廣平縣志》:「萬曆十七年,知縣陳鎜請建於北城兆元樓。三十五年,知縣王一龍申請道府,改建於此。」

奎星樓 在文昌祠西

春熙書院 在德化街

社學 一在西關外,一在小留村,一在《孟固集》。有地十三畝六分。

學田 共地七十八畝一分二釐二毫。

邯鄲縣

儒學 在縣治西。明初,縣丞王成建。知縣鹿琇、史書、董策、張偉、趙時吉、劉翀、宋淳

皇清許侃重修。按《邯鄲縣志》,明洪武十一年徙今地。

永樂十一年知縣鹿琇。正統十一年知縣史善。《府志》是史書。天順四年知縣董策,成化五年知縣劉翀,相繼修理。正德六年知縣張偉、嘉靖十年知縣趙時吉,各營建中正殿五楹,東西廡各九楹。前戟門、泮池,又前櫺星門。殿後明倫堂,堂後敬一亭,在時雨軒舊址。堂前左右齋房,堂東講堂號房,今俱廢。堂西教諭宅,宅南訓導宅,殿左右祭器庫。

啟聖祠 在堂東,訓導李培建。

名宦祠 在戟門左。祀苗澤、孟吉、袁本、史善、黃縉、趙弼、解經、張緯、畢震、牛偉、沈麟、董威、嚴清、向淇、張第、顏引紹。

鄉賢祠 祀「廉頗、藺相如、李牧、劉邵、張之翰、金貴、賈銓、郝榮、鄭銘、張錫、張棐、謝賓、謝景星、李盛安、永安郁、閻秉初、張國彥、郭宗賢。」

奎星樓 在城東南隅

「文昌閣 」 ,「在叢臺。」

尊經閣 在叢臺下,知縣梁御鼎新建。

學田 共二十六畝,按《邯鄲縣志》學租小地四頃二十六畝,每畝徵銀四分五釐,共徵銀十九兩一錢七分。

成安縣

儒學 在縣治東南。元知縣牛天章建,後燬。明初,彭子閏再建,張雲、韓溫、王鈴、王琢玉、劉永脈、劉蕘重修。按《成安縣志》:「元至正二年,知縣牛天章建,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三年,知縣彭子閏重建。正統間,知縣張雲、韓溫相繼重修。成化四年,知縣劉蕘以制狹,拓新之。嘉靖三年知縣王鈴,隆慶二年知縣王琢玉,萬曆三」 十年,知縣劉永脈各重修。後毀址尚存。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王楷與訓導要引昌重修。中。

正殿七楹,東西廡各十一楹,東、中五楹祀先賢,北三楹為圖書府,南三楹為點齋堂,西、中五楹祀先賢,北三楹為祭器庫,南三楹為更衣亭。前戟門,又前櫺星門。

名宦祠 在戟門左。祀路去病、寇準、劉仁、劉蕘、許汝進、桂萼、萬文彩、王鈴、柏正、張敬、胡奎、胡懋仁、古時俊、李應、邵春、辛繼先、李宗昉。

鄉賢祠 在戟門右,祀戴德、戴聖、王明、王挺、王扶、楊聽德、楊栗、史鑑、溫和、李哲、張憲、李謙、李果、劉淵、劉昌、張智、高震、李宗信、陶盤、喬官、溫如玉二祠俱明知縣馮傑建,劉永脈改建。

文昌祠 在櫺星門左

啟聖祠 在殿後殿西。明倫堂,明知縣阮吉建。按《成安縣志》:教諭王孫昌扁堂曰「立雪、登雲」;堂前左右二齋,曰「進德」,曰「修業」;堂後敬一亭,西耳房。庫役,看守祭器。亭東教諭宅。南訓導宅。正南儀門。龍門坊。又前大門。門前石獅二,金大定中物。櫺星門外坊二:東曰「金聲玉振」,西曰「江漢秋陽。」南瀕城泮池,崇禎十三年知縣陳熙、訓導蓋國彥砌磚構橋。按《成安縣志》:萬曆四十二年,知縣李三畏建東西二坊。

奎星樓 在城東南隅

義學 在姜家營,學田五十畝。按《成安縣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