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3 (1700-1725).djvu/111

此页尚未校对

養濟院在南城之左

肅節館在艾家口。先是,道府出郭迎候,每憩民家。萬曆十八年,知縣鄭得書始買范家地八畝構焉。前門五楹,正堂一座,其最後則社塾也。預備倉在縣治西諸鄉堡,義倉凡二所,曰「邊馬集」 ,曰「大嚴屯。」 萬曆二十年,知縣鄭得書奉本府條議,增建常平倉二所,曰「李茂隄」 ,曰「霍二莊」 ,連前共四處,附倉居民二十六村。

察院按《縣志》「在縣治東,知縣李本意重修。」 太僕寺,在察院東,今止存故址。

演武場在縣北郭

義塚在東門外,方三畝。嘉靖十五年,巡按王刱置。

魏縣署在城內西街。宋、元時在於村渡,遷洹水鎮。明初圮於漳水,徙此。洪武三年,縣丞蔣德弘創建。是後修建不一 。按《縣志》:「縣署肇創於漢,並控洹水之流,夙患衝徙,靡恆厥居。初置縣東三十里,俗呼為舊縣村。宋熙寧中,移縣西南之洹水鎮。明初洪武三年,避水患遷五姓店為今縣治」 ,即蔣德弘所建。永樂七年,知縣楊文亨修,成化十年賀霖重修。嗣後相繼修葺,規制始周正,中為蒞政堂,東為庫樓,西為幕廳,後為穿堂,東西為庫房、書房,北為知縣廨,東西為兩廂房、書房、縣丞廨,其西北主簿廨,其東南典史廨,其右。北正堂前為月臺,中為戒石亭,知縣連登建。東序為吏戶禮房,為架閣庫,為承發司;西序為兵刑工房,為馬政科。中為儀門,左右為角門。角門左為儀仗庫,為文君祠,為寅賓館,為酇侯祠、土地祠。右為榜房,為廠。廠北為犴。狴,本存留倉。萬曆二年改建極西吏舍。東南為申明亭,西南為旌善亭。正南為大門,左右為鐘鼓樓。弘治中,知縣鮑琦建,以後相繼重修。

義倉六處:一在北皋鎮,一在雙井堡,一在城東街,一在沙口集,一在高兒寨,一在院家堡。《演武場》縱長一百六十九步,衡南廣二十七步,中廣二十九步,北廣二十一步。門路縱長二十八步,衡廣五步,旁錯民居,非幅員者,故詳附之。

察院行臺按《縣志》,在縣治東。

太僕寺行臺在縣東北正街,「東作門內。」 天啟間,知縣陳序重修,久廢。

府部行臺在縣東南。知縣汪漢、王芳、李冕、高顯、連登、童漢臣、陸柬相繼重修。

陰陽學在縣治西

醫學在縣治東

僧會司在縣治西文殊寺內。

河泊所在縣東南四十里艾家口,久裁。

稅課司在縣北久裁

《鄉約》亭一在城西南五里,郭家堂,一在城南新寨村,一在雙井集。

「貯卹預備倉」 在城東門內。

惠民藥局在縣治西

養濟院在城東門內

漏澤園,亦名「義塚。」 一在城北,地四畝五分。知縣童漢臣置,一在城西,地六畝。縣民韓錦高進施一,在城南,地二畝。參政王光祖施一,在方里西南,地二畝。亦王光祖施一,在清化里,地五畝。主事張應福施一,在泊兒里,地一畝。韓爵施一,在仕望村,地二畝。民連世仁等施一,在胡貫莊村,地二畝。民王魁施一,在來兒莊,地一畝一分。薛崇高施一,在野沖村,地一畝二分。《郭志》:「施南樂,縣治,洪武三年,主簿葉伯瑾建。」 按《縣志》:「縣治在城東街北,主簿葉伯瑾創建,則有牧愛堂,永樂九年知縣陳朝宗建。」 蓮幕廳在牧愛堂西。庫樓在牧愛堂東。戒石亭,知縣趙景鸞修建。儀門,知縣王懋中、王德、王邦泰相繼增飾。衙神廟在儀門東,東西輸稅房。知縣楊守誠建。譙樓門。正統間,知縣王安建。平門,在譙樓前。隆慶六年,錢博學創建。堂之後,則有正己軒,葉本置穿廊。嘉靖四十四年,知縣楊守誠扁曰「正己。」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方元啟重建「四知堂」、知縣宅。

在四知堂後。東則有縣丞宅,在知縣宅左;典史宅,在縣丞宅左;馬局在縣丞宅前。西則有劉公生祠,在知縣宅右。外則「申明亭」 ,在譙樓門西;「旌善亭」 ,在譙樓門東。俱康熙十二年知縣方元啟重建。

陰陽學在旌善亭南

醫學在陰陽學南

預備倉在縣西北諸鄉堡。義倉凡二所,曰「韓張」 ,曰「元村」 ,舊止有社倉二處。萬曆十九年,知縣蔡淮、知府塗時相議增建。常平倉六處,曰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