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3 (1700-1725).djvu/112

此页尚未校对

曰「大屯村」 、曰《大清集》、曰《東侯村》、曰《留固店》、曰「西郡村」 ,連前共八處。

部署察院按《縣志》,「在縣治東,洪武三年主簿葉伯瑾建,康熙十年知縣方元啟重修。」

太僕寺在縣治東北隅,今為「察院。」

養濟院在縣治後

演武場在北關外

僧會司在儒學後,淨土寺內。

漏澤園在岳儒固村西,地十畝。

「義塚」 一,在縣西南郊,邑人邢河施。

清豐縣署洪武三年知縣金雍建,知縣陸崑加拓治之。按《縣志》:「縣署在縣東南隅,洪武三年,知縣金雍創建。弘治十二年,知縣陸崑創後堂并東軒吏廨。嘉靖元年,知縣蔣舜民新正堂、譙樓。三十六年,知縣李汝寬增修之,名其正堂為牧愛堂。」 天啟三年,知縣潘士聞重修。兩翼六曹廊,其後為穿堂、冰玉堂、四知堂,又後為知縣宅,迤東為霖雨亭,又前有齋曰「思軒」 ,堂東為儀仗庫、庫樓、縣丞宅,迤東南為典史宅,西為幕庭。舊有主簿宅,嘉靖間裁去。萬曆四十八年,知縣陳此心改為射圃,亭旁為武庫,其前為甬路,又前為戒石亭,為儀門,西向為囹圄,東向為局候所。儀門外東為迎賓館,為衙神祠,西為收糧廳,治為譙樓。譙樓外東為陰陽學旌善亭,西為「醫學申明亭。」 李汝寬又建榜棚。

故太僕寺在城西,改為府行署,徙置今治。諸鄉堡義倉凡三所:曰「馬村」 ,曰「主簿寨」 ,曰「許村」 ,並知縣張雨置。

社倉三處,萬曆十九年,知縣周元暐奉知府塗時相議,增置三處:曰水固集,曰孟固集,曰「古城集。」 連前共六處,附倉居民一百一十七村。詳《圖志》。

前察院按《縣志》:「在縣治東,洪武七年建,後屢修。康熙十五年,知縣楊燝重修。」 後察院在儒學東,即舊太僕寺。崇禎三年,知縣宋應亨改建。

府館在城南門迤西,嘉靖三十六年重修。順治十年,知縣徐廷棟改建。

養濟院在縣治西北隅。崇禎三年,知縣朱應亨自縣東南徙建於此。

內黃縣署按《縣志》,「監邑蒙古阿都赤所建者,元末兵燬,洪武初,縣丞楊郁復置。」 今儀門之右,廡有酇侯祠一楹,不可考。或曰:「故時吏掾輩以酇侯嘗為縣吏,故祠之,如諸生祠孔子義也。按《畿輔通志》」 :「縣署在城南西北。」

回隆巡檢司縣西北五十里,阻漳、衛二水之間。故時河南歲漕嘗轉兌於此,已而移小灘鎮。黃池水驛,在縣西南四十里。

倉義倉凡二所,曰「楚王」 ,曰「姜村。」 萬曆十九年,知縣徐成楚奉知府塗時相議,增建常平義倉六所:曰在城縣治東隅社倉,曰「在城義倉」 ,曰「小店集」 ,曰「泊口集」 ,曰「東莊集」 ,曰「亳城集。」 連前共八處,附倉居民九十八村。

陰陽學按《畿輔通志》:在縣治前。

醫學在縣治前

濬縣署洪武三年知縣項如英建,是後修建不一,並詳《縣志》。弘治中知縣陳東山重修。按《縣志》:「縣治在觀瀾門內,明洪武時知縣項如英建,其後知縣王憲、鞠芳、焦瑾、郭東山相繼重修。」 陳滯建譙樓,規制始備。牧愛堂五間,慎思堂三間,幕廳三間,在正堂右。庫樓在正堂左。永豐庫在後堂西。戒石亭在堂前。六房二十四間,儀門三間,儀仗庫三間,兵器庫三間。土地祠在儀門左。芒神祠在儀門右。知縣宅在正堂後。清節軒在知縣宅內,知縣任養心建。琴鶴亭在知縣宅內,知縣張肯堂改為「挹浮亭」 ,今廢。吏廨在二門內。東西馬廠在縣治後。獄在大門內。西羈工所在北街東巷內。女局在獄西,譙樓即大門。寅賓館在大門內東。「旌善亭」 、「申明亭」 俱在縣前。

縣丞宅在正堂東

主簿宅在東南隅,今廢。

典史宅在正堂東南

倉義倉凡四所,曰「李家道口」 ,曰「新鎮」 ,曰「衛縣、王二莊」 ,而李家道口為最鉅。凡廬五六千區,周以城六里有奇,並知縣魏希相置。舊有預備義倉,不得接濟全活。萬曆十九年,知縣甯時鏌奉知府塗時相議,增置常平社倉五所:曰「在城社倉」 ,曰「在城常平倉」 ,曰「鉅橋鎮」 ,曰「屯子」 ,曰「翟村」 ,連前共九處,附倉居民五十二村。

新鎮巡檢司去縣西南六十里,元置也。洪武時,罷之。二十九年,都御史李謙泰復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