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3 (1700-1725).djvu/114

此页尚未校对

西預備倉曰《南東明集》,曰「司馬集」 ,連前共八處,附倉居民一百二十六村。

豐樂樓:在縣治內。知縣徐學禮建,原名「望豐樓。」 十九年,知縣區大倫更今名。

演武場在縣西南半里。前廳三楹,後廳三楹,門樓一座,題曰「簡閱。」 周遭垣牆森列。萬曆二十一年,知縣區大倫重修。

勸耕亭在縣北四里許。知縣區大倫創建,為勸農之所。

東察院按《縣志》,「在縣治東南,代有增修,至康熙十年,知縣楊日升大加修葺。」

西察院在縣治西南,今廢。

僧會司在縣治西南隅龍興寺內。

陰陽學舊《志》:在北門裏街西。萬曆元年改作養濟院,移此於西察院外東小廳。今廢。

醫學舊《志》:在北門裏。萬曆元年,移於西察院西小廳,今廢。

養濟院舊《志》:在縣治東。萬曆元年,移於北門裏,將陰陽學改作養濟院。萬曆三十二年,知縣常澄重修。仍置義田,贍養孤老。

接官亭在北關外

開州署元大德八年,州守張禮創建。弘治十一年,知州李嘉祥加拓之。嘉靖癸未,知州朱紈改堂曰「鎮寧」 ,本五代晉鎮寧軍義也。後有樓曰「披雲」 ,仍宋真宗幸澶淵時舊建名也。按《州志》:「州治大德元年州尹彌禮建,九年州尹張楨重建。明洪武二年判官歐陽萃,永樂元年判官李峋。天順中知州李迪,成化中知州胡」 璟、王瑩皆相繼重修。弘治十一年,知州李嘉祥拓隘起廢,偉麗甲於他境。嘉靖二年,知州朱紈重建廳事堂曰「鎮寧堂。」 堂凡五楹。堂左為庫房,堂下東西廂為吏、皂房,各十楹。堂後為尊美堂,又後為州內署門,又後為雙梧軒,又後為一鶴堂,又後為披雲樓。樓之下環以室,知州宅也。堂之前為月臺,為甬道,為戒石坊。又前為儀門。門左為土地祠,右為寅賓館。又前為開德門。門之東西為申明、旌善亭,又前為榜房,又前為鐘鼓樓。禁獄在儀門西,儀仗庫在夾室。宣化坊在大門外。萬曆二十二年,知州沈堯中改尊美堂為素絲軒,改開德門為大門,以鐘鼓樓高壓治前,移鐘鼓於堂之左,欲廢其樓。開德門外舊有東西街二道,又開東南新街一道。崇禎九年,知州陳素改「素絲軒」 為「二思堂」 ,堂之左右為夾道,巡邏者列屋焉。

皇清順治九年,知州朱國治重修內署,建「披雲閣」十。

二年知州景文奎、十六年知州王撫民各重修。王改內署門曰「五馬門」 ,康熙二年知州林遜修。六年知州孫棨蒞任,重葺大堂,扁曰「忠愛」 ,更建東西吏皂房共十二楹於甬道前。修宣化坊。顏真《西山語錄》於上,其辭曰:「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 並修儀門、大門、譙樓。門外建榜廊懸示。其二堂重為整葺,顏曰「不愧堂。」 堂前創清容軒,堂左建傾銀房、外廚房,共三楹,堂右建東房、直宿房,共三楹。內署建如冰堂、小憩軒並書室,平屋計四處,共十六楹。葺披雲樓,顏曰「問青」 ,並修療鶴亭。創築州治外垣,周圍廣袤一百五十餘丈,高二丈,覆以瓦甓,內外秩然。州同署州署之西。

州判署州署東南

吏目署州署東南

察院洪武六年,同知馮朝泰建。成化五年,知州段鳳新之。

「太僕寺」 ,即濮陽縣故址。

故金隄巡檢司,在州南一百八十里。河南徙,罷置。

倉義倉凡五所,曰「呂丘」 ,曰「柳家屯」 ,曰「八公橋」 ,曰「徐鎮」 ,曰「井店。」 萬曆十九年,知州張三聘奉知府塗時相議,增建常平義倉五所:曰「清河」 ,曰「存留」 ,曰「慶祖」 ,曰「子岸」 ,曰「白倉。」 連前共十處,附倉居民八十三村。

察院按《州志》,在州署東,明知州謝鳳修,康熙十年知州孫棨重修。

府館在察院東

府捕廳在州署西南,即濮陽舊署。

陰陽學,在州十字街北道東,湮沒既久。

僧正司在州署東南,「太平興國寺。」

醫學在州十字街北道東。

養濟院在州署東北巷

「漏澤園」 一在拱北門外,一在清河鎮東街。演武場在太僕寺西。

迎春館在州東門外。嘉靖戊子,知州張寰立迎春日,於館內張設春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