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3 (1700-1725).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邯鄲縣

邯山鎮今代召鎮,謂即古之邯山鎮,在城東南二十里。

龍池黿渦在城西北二十里。世傳元至正年間,有龍黿相𩰚於此,已而龍勝黿負,故名其寺曰「龍興」 ,名其河曰「輸黿」 云。今池在寺西,渦在寺東,故跡皆存。

聖井,在城西北二十里。井在龍王廟中,神像前,其水常滿。通渠於廟後,日汲水灌田數畝。遇歲旱,於此取水祈禱屢有徵驗。

古佛塔在城西五里許

盧英宅在盧英堡

成安縣

《衡漳故道》在漳河集等村,即大禹治水所至處。

唐塔在霧睹寺

寇公廳宋寇萊公準知成安時,與民期會賦役處,今忠愛堂是也。

威縣

洺河故道,「一支自漳河東流,經威縣城南五里,東南遶黃河與運河合流。一支自漳河東流,經威縣北五十里,東南遶入運河。」 今俱湮塞。《清河縣》

張十五店在縣東南十五里。相傳其地有張氏子,年十五,無賴,為鄉人患。宋太祖微時經此與太祖競,太祖擊死之,境遂安。

龍爪樹,在茶店龍堂,舊有槐樹。相傳「宋太祖至此,遇雨沾衣,解衣曝其上,其後枝逐卷曲下垂,若龍爪狀。有惡少利其材而伐之,斧斤方加,而疾作傷痕,津出淋瀝。後漸枯,根糵再生成樹,然無復龍形矣。」 今槐尚存。

陵墓附

本府

冉子墓在府西五十里瓜井村。知府秦明悅記略曰:按郡舊志暨《明一統志》俱云:「鄆公冉伯牛墓在永年劉營社,歲久湮沒,不知所在。民悅叨守郡令,父老咨訪探尋,得之於瓜井邨。於是培塚以土,周繚以垣,植松柏,豎祠堂。墓前及神道俱立碑碣題識。蓋欲示垂永久,俾邦之人士有所瞻仰興起也。夫伯牛本魯人」 ,而葬於此,無所考據。惟聞父老相傳,以為此地去今沙河縣西山溫泉不遠,泉能療疾,伯牛得瘡來,浴於溫泉,返而卒於途,因葬之。及考朱子謂「伯牛之疾,先儒以為癩也」 之言,據此說為近理。但夫子問疾之時,伯牛居於家,與之永訣,然又不敢盡信也。矧!伯牛為孔門高弟,與顏子並稱。其卒也,當時及門之徒,散在四方,豈無「葬衣冠而服心喪」 者耶?是又不可知也。敬加脩復,題於碑陰,以俟後之博古君子考焉。

毛遂墓,在府城南二里。

宋李椿墓在府城西

元王磐墓在府城北

何榮祖墓,在府西三十里。

吳鼎墓,在府西五十里。

吳元珪墓,在臨洺鎮。吳元瑜墓,在臨洺鎮。

各州縣

「魏淄川李公墓」 在曲周縣東安上村。

元達魯花赤諾懷墓,在曲周縣東胡家莊。唐毛藻墓,在雞澤城西南十八里。

唐韓固文墓,在雞澤城西八里。

元李將軍墓,在雞澤城西南十三里。

平原君塚在肥鄉縣東南八里。

宋李沆墓在肥鄉西門內,漳水湮沒,知府秦民悅封樹。

元寶默墓在肥鄉東十里,有墓田三十二畝,供春秋祭。明宋濂有《贊》。

唐李勣墓在廣平下河堡。相傳「勣東征卒,葬於此。」

元王世鑑墓,在廣平東南三里。

李齊墓在廣平西關外。按《廣平縣志》:「元統元年,狀元為高郵守,張士誠據高郵,死之。」

「三陵」 ,趙惠文、孝成、悼襄三王葬所,在邯鄲西北二十里。

趙簡子墓《晉書》「在邯鄲城西石子岡上,石虎發之。初得岸,深丈餘,次得木板,厚一尺,積板厚八尺,乃及泉。其水清涼非常。作絞車以牛皮囊汲之,月餘而水不盡,不可發而止。」 《一統志》云:「在趙城。」 《宋北轅錄》亦云在邯鄲。

藺相如墓《正義》云:「在邯鄲西南六里。」 按《邯鄲縣志》,今去城西南三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