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3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之西乃東黃河所溢,隄西又築月隄障水上,人呼為「來隄。」 昔有蓮生其內,故名。今湮為田疇。每夏秋雨積,尚蓄水下洩。或曰:蛇多聚此,掘則輒見,亦名「蛇窟。」 一在縣西北三十里倉帝陵東,舊為繁水所溢,遇夏蓮花盛開,故名。今理為平地。王村隄在縣西北三十里,未詳何代築。

「金隄在縣西十里,漢文帝十二年,河決酸棗,東潰金隄,成帝建始四年,河決東郡金隄,河平元年,以王延世為河隄使者,塞河決自金隄而增修之。」 按《南樂縣志》,「南接清豐,北入元城縣界。」 按《清豐縣志》,「在清豐縣南四十五里。」 按《滑縣志》,「金隄在滑縣南二十三里,築禦河患。」 按《大名縣志》,「金隄自東南入縣界。凡大名、元城、南樂、清豐、開州、東明、滑臺之境皆有之,綿亙三百餘里。宋隄在縣東十八里,宋元豐四年築河隄,自大名至於瀛州,故名。」 按《南樂縣志》,「宋隄在縣東十八里,黃河故道西岸,自清豐六塔河來。宋仁宗至和二年,修六塔河隄。神宗熙寧四年,河決澶州,元豐四年築河隄,自大名至於瀛州,故曰宋隄。」 按《開州志》:「宋熙寧間河決。程明道先生判州,築東西兩岸,高三丈」

魏縣

漳河在魏縣。按魏有濁漳、清漳二河,今清漳不見,或曰合流於濁漳。又有舊漳、新漳二名,今新漳亦不見,或曰即清漳,併入衛河。總之止一濁漳,遷徙無常,大為民患。按《大名縣志》:「清漳出太原府樂平縣沙山,濁漳出潞安府長子縣發鳩山,至相州鄴縣,與清漳合。」 《書》曰「衡漳」 ,蓋漳橫流也。周定王五年,河徙而東,過列人縣,東北過斥漳縣,又東北過曲周縣、鉅鹿縣。明初,漳西注魏縣,北歷元城西店,東注山東館陶縣,入衛。正德初,始徙府南閻家渡入衛。又十餘年,自雙井入衛。嘉靖初,自回隆鎮入衛,後復自內黃石村入衛。萬曆戊子徙魏縣,旋由故道徙肥鄉、成安、曲周諸縣,會達天津。

「衛河在縣東南,經清源達直沽,水清渠深不為害。」 按《魏縣志》:「衛河發源於蘇門山下,一股西北流入沁,一股東南流為衛,至合河鎮始大涉魏之東南隅,經清源達直沽矣。」 又按《濬縣志》:「衛河源出輝縣之百泉,自淇門入界,受淇水,經縣城西。又東北受洹漳二水,至直沽入海。」 又按《大名縣志》:「衛河在縣治南三里許,源」 發於河南衛輝府輝縣蘇門山,自淇門入本府濬縣界,受淇、蕩諸水,經內黃與漳水合,東北至縣境大嚴屯橫腰南界,又東北注龍王廟,達臨清,至直沽入海,同濟漕運,故一名「御河。」

洹水,經縣西南,下流達於白溝,今無蹤跡,疑併衛河云。

清豐縣

秋山在頓丘廢縣西北。《山海經》:「帝嚳葬於秋山。」

鮒鯉山在舊頓丘西北三十里,一名廣陽山,一名青冢山。《山海經》:「顓頊葬其陽,九嬪葬其陰,四蛇衛之。」 按《清豐縣志》:「鮒鰅」 ,《九域志》作「務鰅。」 又按《滑縣志》:「在滑縣西北七十里,一名高陽山,一名青塚山,一名廣陽山,一名商丘,今名土山。」 又《開州志》:「鮒鰅在州西北三十里。」

硝河在縣西南十八里。其地產硝。按《大名縣志》:「硝河者,泄滷下墊,凡所經流,率數歲不能芻牧。」 一由滑縣北,逕開州戚城,匯趙村坡、傅家河,注岳儒固,達館陶,或北注大名。一由石村瀠內黃縣東北,逕大名大嚴屯邊馬集馬村東注,或注南樂縣霸王溝北張鋪小支河。萬曆二十九年,大名縣知縣會同南樂縣知縣,「即舊河身小加挑濬,水直東下。今居民率佃治其間,河身漸為平陸矣。」 按《開州志》,「硝河由滑縣逕開州馬駕河,東北注戚城半,東匯為趙村坡,所浸坡地七八百頃。而西引王家潭口,復會於白倉之北半,夾戚城逕白倉北,合趙村坡而來還者,會於傅家河,北注岳儒固,以達束館鎮。」 按《滑縣志》,「硝河在縣東北六十五里,古黃河經流處。」

陸塔河在縣東南三十里。宋嘉祐元年夏四月,「河決陸塔」 ,即此。

淇河在頓丘舊縣北五里。按《清豐縣志》,淇河上接清豐縣,下入元城縣。按《滑縣志》,淇河一名王莽河。《冀州圖》云:「河西從河內界入黎陽,至臨河西十四里,至王莽河出焉。」

豬龍河縣東七里,一名「龍河。」 南接開州,北入南樂。夏秋霪雨水,數月不竭。

黃龍潭,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約二十餘頃,水深,終歲不竭,在斷隄之間。舊傳有黃龍居焉,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