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3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上有「龍王廟」 ,今廢。

泉源,舊傳在頓丘古城東,詩:「泉源在左」 ,即此。蓮花池在江瀆廟東北百步,相傳唐太宗征遼時,靈井水溢,注此為池,蓮花生焉,因名。復關隄在清豐縣。按《清豐縣志》,在南黃河北阜,高三百步,自黎陽入清豐縣界。按《滑縣志》,復關隄在滑縣城東北六十里。衛詩云:「登彼峗垣,以望復關。」 按《開州志》,復關隄在開州南門外,去城三百步。自臨河縣至黎陽,下入清豐縣界。見《寰宇記》。

內黃縣

博望岡,《通志》不載。按《明一統志》,內黃縣東南一十三里,接汲縣界。

溝河,按《方輿勝覽》,「源出內黃,流經濬縣」

蕩水《水經》云:「蕩水,出河內蕩陰縣西山東,又東北至內黃縣,入於黃澤。」 唐貞觀元年,以水微溫,改曰溫水。

羑水《水經注》:「羑水出蕩陰縣西北韓大牛泉,東至內黃,與防水合。」 《地里志》:「羑水出內黃,入蕩防水。」 《水經注》:「防水出西山馬頭澗,東逕防城北。」 盧諶《征艱賦》所謂越防者也。其水東南流,注於羑水,又東歷黃澤,入於蕩水。

白溝在內黃縣東北。《水經注》云:「洹水逕內黃縣北,東流注於白溝。」

宜師溝,《水經注》云:「淇水自晉鄙城又東謂之宜師溝,東北至內黃澤,右入蕩水。」

《六輔渠》,漢倪寬為內黃令,開渠大溉民田,為利甚厚。

永濟渠內黃縣隋大業中嘗增修。按《滑縣志》,「永濟渠在廢臨河西北三十里,自濬縣入界,東北入內黃界。」

高雞泊在府境。唐宰相王鐸出為義昌節度,過大名,樂彥禎子從訓,利其裘馬妾侍,伏兵於此,鐸家屬佐吏三百餘人皆遇害。朝廷微弱,莫理其冤。

鸕鶿坡,在內黃,洹水舊縣南五里,周八十里,舊有蒲葦之利。

集賢陂在內黃縣東郭門外。南達硝河,北通衛流。積雨水溢,瀰望無涯。

黃澤在內黃縣西北澤數十里,又名「黃雀溝。」 黃澤隄,在內黃縣西北五里,漢世祖嘗破五校於此。

鯀隄在內黃縣,鯀治水築。按《滑縣志》,「鯀隄在廢臨河縣西十五里。」 又按《開州志》,「鯀隄在州西郭村,去城十里。」 又按《濬縣志》,「鯀隄在濬縣東。倪公隄在內黃縣,倪寬所築,長十數里。」

古堰在內黃縣衛河東,沿河修壘,出境方止濬縣。

大伾山在縣東南二里。山高四十丈,周圍踰五里,峰巒秀拔,若依屏障。《禹貢》:「導河至於大伾。」 即此。一名黎陽山,又名青壇山。《爾雅》曰:「山一成曰伾。」 孔安國曰:「山再成曰伾。」 今觀山形,當以安國為是。按:漢光武於上築青壇方望,劉禎賦所謂「青壇成祀,高碑頌靈」 者是也。

浮丘山在縣西南隅。半在城內,勢若行舟,故名。按《明一統志》:「峰巘三層。」 宋濬州故城,在山西二里。宋天聖初,以地陷為湖,移城此山。明移治於山東北之平地。

紫金山在濬縣東五里,大伾山之東。山無餘土,翠石稜稜。相傳玉女修煉於此,丹成飛去。有玉女觀、白金泉、拖裙石、玉女巖、仙跡觀,今廢。鳳凰山與紫金山東西相對,相傳鳳凰集此,故名。

善化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縣治之乾岡也。山出雲氣,為樓觀亭臺、舟車、旗鼓、人馬之狀,變幻不常,故曰善化。形如鼎足,故曰「三山。」 宋孟昌齡修三山石橋即此。俗傳紂殺比干於此,故又曰枉人山。按:濬縣舊產花石,因鑿取過多,遂致雲氣全無。又按《明一統志》:「山有三峰如鼎峙,南北連跨巨岡,左右溪澗不啻數百。」 西南峰近西有黑龍潭,上有龍祠。又有仰泉如盆者七十二,春夏水常不減。山產紫班石,居人以其能興雲致雨,故名「善化。」

童山,在縣西南三十里。《爾雅》曰:「山無草木曰童。」 隋宇文化及與李密戰於童山之下,即此。一名同山。以為武王伐紂,諸侯會同於此,故名。按:武王會在孟津,不應在此。然今山下有百僚村,又似非誤。

白祀山在縣西二十里,西連龍脊岡。按《濬縣志》,「相傳秦始皇曾祀西岳於此,故曰白祀山。有巨碑,無字,人呼為秦皇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