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4 (1700-1725).djvu/6

此页尚未校对

建。天啟元年,知縣顧其仁重修。

皇清順治十二年,楊素蘊重修,未竟。康熙元年,知縣

陸嶠齡繼修。康熙七年,邑民楊繼美等置殿陛石欄一匝,植柏四十株。泮池在櫺星門內,舊有磚橋三洞,周環石欄日久壞。康熙二年,知縣陸嶠齡拓大其區,而高其橋,為一空洞,左右以磚砌井,深二丈許,非復舊制矣。邑士患之。康熙十四年,知縣楊日升重修。去二井,平其地,仍為磚橋,空三洞,兩旁設石欄杆,周行平坦,悉復舊制。櫺星門周垣左右計五十二丈五小尺,高八尺。順治七年圮於水。康熙十二年知縣楊日升重修。「啟聖祠」 三間在

文廟東。嘉靖十一年知縣鄧鉞建,天啟二年重修。

康熙九年知縣楊日升重修。名宦祠在戟門外左三楹,周以垣。弘治十一年知縣鄧鉞建,天啟二年重修。鄉賢祠在戟門外右三楹,周以垣。弘治十一年知縣鄧鉞建。嘉靖四年、二十八年,隆慶五年,萬曆十八年、四十一年,天啟二年,康熙九年,俱重修。敬一亭三間在啟聖祠前,嘉靖年建明倫堂五間,明善齋三間,復初齋三間,東號舍六間,西號舍六間,禮門三間,儒學門三間,教諭宅在明倫堂後,訓導宅在明倫堂西南,皆弘治十一年知縣鄧鉞建,今俱廢。嘉靖四年、二十八年、隆慶五年、萬曆十八年、三十三年、四十年、康熙五年,俱重修。尊經閣在明倫堂東北隅。隆慶六年知縣張正道建。萬曆四十年、康熙十四年俱重修。講堂康熙十四年知縣楊日升買尊經閣後民地創建射圃在儒學東北,今廢。社學萬曆十九年知縣區大倫建,共八處。按《縣志》,一在城中,一在《陸圈集》,一在《東南明集》,一在《杜勝集》,一在《裴子岩集》,一在《西東明集》,一在《司馬集》,一在《海頭集》。第二寨

扶義書院按《縣志》,在縣治東南隅,隆慶六年知縣張正道建。

學田按《縣志》:「萬曆十八年,知縣區大倫送餘地一頃六十七畝,每畝徵銀多寡不等,每年共徵租銀七兩六錢二分四釐。萬曆十九年,邑人穆文熙捨地一頃,此地原未徵銀,本縣及該學酌議分收籽粒柴草,量助本學師長薪米之費。萬曆二十一年,知縣區大倫送餘地十頃零九分,每畝徵銀四分,每年共徵銀四」 十兩零三分六釐。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區大倫送餘地八頃,每畝徵銀四分,每年共徵銀三十二兩。萬曆三十三年,知縣常澄送學田十頃二十畝五分六毫四絲,共徵銀四十一兩九錢二分九釐。萬曆四十三年,知縣李遇知送學田地六頃八十三畝六分六釐,每畝徵銀多寡不等,共徵銀二十七兩三錢四分六釐四毫。

開州儒學,宋、金時故址也。《志》稱「大德間張禮重建」 ,不詳其因。延祐、至治以來,數患水,監郡安坦不花、同知張持修繕之,自

先師配食以下並塑像,而兩廡從祀獨闕。至正間:

州守張禎並置以木主,與今制頗相符合。平江路同知列仲治為鑄祭器。天順間,增廣學宮地凡二百畝有奇。李嘉祥至,始建尊經閣。閣之下,環以書舍,凡三十楹。聚生徒設帷,親為講究經義。澶故稱文獻郡。而庠之,興學養士,庶幾文翁之風,至今縉紳先生口誦焉。正德間,同知潘塤署州事,作泮池。嘉靖三年,宋公紈增置學田百畝,在百濤里。按《州志》:元大德元年,州尹彌禮建殿廡神廚,中塑

《至聖像》。自是而下。為木主百有九。顯其封爵諡號。

焉。大德九年,州尹張楨重葺。延祐初,厄於水。四年,監郡安坦不花重修。六年又水。至治二年,同知張持敬修。明洪武二十五年,知州文有楨重葺。永樂六年,判官李珣、徐顯相繼崇飾。正統中,郡倅王亨重修殿廡、神廚、戟門及明倫堂,擴東西齋,東為「日新」 ,為養正,西為「時習」 ,為饌堂、庫舍及諸生肄業舍二十楹有奇。景泰中,知州李迪廓學宮牆垣,包蓮花池及雞鳴山。天順七年,知州謝鳳重擴明倫堂,建左右齋三楹。右齋之南為文集庫,外為重門。明倫堂後創高閣五楹,曰「御書閣。」 閣後廣號房三十四楹,以居諸生。購學西地數畝,創房三區,以為司教廨宇。弘治五年,知州王瑩重新齋廡,廣諸生號舍六十間,蓋射圃一區,儒學碑一座。十三年,知州李嘉祥作尊經閣於大成殿後,高可三丈。正德中,州同潘塤始創泮池橋門,建泮宮坊於儒學門之外。東為義路坊,西為禮門坊,復建儒林坊、聖域坊於崇德、報功門之左右。嘉靖九年,知州孫巨鯨建「敬一箴亭。」 是年,始詔天下釐正祀典,改大成殿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