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4 (1700-1725).djvu/61

此页尚未校对

《通志》
未載

《縣志明一統志》

清豐縣故城,在縣西北十八里。舊傳宋因水患,遷今治。

舊城在縣南,距城五里。舊傳「清豐縣城」 在此。今城,其新遷者遺地見存。

故城,在縣西南十五里。城廢。

德清故城德清軍在陸家店,本舊澶州,石晉天福三年,移州於德清寨,仍于故澶州置頓丘鎮,取縣為名。四年,晉幸天雄軍,改鎮為德清軍。開運二年,又移軍於陸家寨,在新澶州之北七十里。

蒯瞶臺,在頓丘廢縣北十五里,衛太子登鐵丘上,望鄭軍投車處。

看花臺在孫固城,城與臺莫考所始。

歇涼臺在蘇村。臺上有龍王廟,廟前有石獸雉臺。距縣東南五里,土阜隆起數丈,俗名「金雞臺。」 呂司徒又於其下築垣鑿沼,蒔花種竹,以為游息之處。

遮害亭《水經注》:「在頓丘,今不知其處。」 按《濬縣志》亦載遮害亭,非此亭也。

金隄上接清豐,下入南樂縣界。《漢書》「金隄,古堰也。成帝時,王延世運土以塞河決,自金隄而增築之。」 隄上有金隄驛、秦女樓。

泉源在頓丘古城東北。《衛詩》:「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內黃縣

故內黃縣城在縣西二十里。《府志》作舊縣城。單雄信營,李密將也,嘗駐兵於此。

亳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按《書》,殷有三亳,蒙為北亳,偃師為西亳,穀熟為南亳,皆殷故都。此為北亳,中宗陵寢近焉。

故殷城,在縣南十三里。殷河亶甲居此。築柯城,在縣東北。《春秋》「叔孫豹會晉士丐於柯」 ,即此。

臨河城在縣南四十里,即臨河縣故城。按《滑縣志》有臨河縣,城址猶存,似當以在滑縣為是,故並載於後。

烽火臺在縣北四里。宋楊延朗築,以禦契丹。按《開州志》亦有「烽火臺」 ,當日河北各處設臺自非一處,故並存之。

李靖堡,在縣西南三十里河村。

《通志》
未載

《府志》

故城縣南四十里溝河之旁,隋所置縣,後廢。繁陽城,縣北三十里。趙使廉頗伐魏,取繁陽。三國時,曹丕為壇於繁升,受璽綬,即此地。又南樂縣亦有繁陽城,未詳孰是,宜並存之。

金隄驛在「大河」 之賓,今廢。

濬縣

雍榆城在縣西南十八里。《春秋》叔孫豹救晉,次於雍榆,即此。按《濬縣志》,今呼為甕城。

牽城,在縣北十八里。《春秋》「公會齊侯、衛侯於牽」 ,即此。

朝歌城,在縣西七十里。其南有糟丘酒池,漢因其密邇紂都,故名。

黎陽城,在縣浮丘山西三里。漢永平間陷為湖,惟臺存。

倉城,在縣西南三十里。漢袁紹於此聚粟。《隋書》「李密西保倉城」 ,即此。

枋頭城在縣西南六十里。淇水至黎陽入河,曹操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因名其處曰「枋頭。」 後石虎以苻洪為龍驤將軍,處於枋頭城,即洪築云。

永昌城在縣西北十八里,隋初置。按《濬縣志》,「在縣西北十八里。苻堅改枋頭城曰永昌,大業間廢。」

妹土在縣南。《書》稱「妹邦」 ,《詩》稱「妹鄉」 ,皆謂此。鹿臺在縣西,武王散鹿臺之財,即此。

天王臺在縣西,隋開皇四年築。

招鷹臺在縣西五十里。殷紂時虞人習鷹處,土人訛為「照影臺。」

濛鴻亭在縣大伾山南巔。金時防禦使建,有石刻。

歲寒雙秀亭在縣浮丘山西壁。按《濬縣志》:「在浮丘西巖,峭壁無隙,而雙柏挺出,因建亭其上。元時已有題詠,今亭柏俱廢。」

憩亭在縣長清門外衛河之濱。

偉觀亭在縣佛巖、龍洞之間。巖下有古柏數十株。元劉愻書「大伾偉觀」 四字。

宣聖講堂在縣淇門鎮。孔子適衛,嘗與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