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4 (1700-1725).djvu/7

此页尚未校对

先師廟,始立啟聖祠。二十一年,知州尹耕重修學。

宮,創時雨堂於孔廟之後以課士。修尊經閣,葺時習、養正、日新齋及敬一箴亭。易戟門外東、西兩坊曰「博文約禮」 ,殿之東、西兩坊曰「仰高鑽堅。」 三十年,知州李一元置書籍於尊經閣。四十四年,知州湯希閔重修殿廡學舍,建魁星閣於大成門之內,牓曰「龍頭。」 隆慶四年,州守潘雲祥建奎光閣於櫺星門巽隅,植柏數百枝,於泮池左右。學後築土峰,環以楊柳。萬曆四年,州守王圻重葺學宮、殿、廡、堂、齋、號舍,建鄉賢祠於學之東北隅。嗣後,州守金應照、沈堯中、趙琦、周之謨、謝傅顯相繼重修。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州景文魁葺新儒學。康熙二年

知州林遜修儒學牆垣。七年,知州孫棨重修大殿、啟聖祠、櫺星門並儒學坊。

顏宗道書院按《州志》「在州南慶祖里月城村」 ,今廢。

明道先生書院按《州志》:「在興國寺右,祀宋儒程純公顥。嘉靖中,州守龍大有建後圮。萬曆中,州守王圻重建。祀室五楹,前為講堂,如室之數,庖湢悉具,集諸生肄業其中。」

崇義書院按《州志》:「在州東十八郎里」 ,即舊之鄄城也,元時建。

社學萬曆十九年,知州張三聘建。按《州志》:「城內東門二所,西、北門各一所。」 今廢。

學田按《州志》:「明天順三年,知州李迪置二頃,嘉靖三年,知州朱紈置一頃,萬曆二十二年,知州沈堯中置三頃。」

長垣縣儒學今在縣治西。明初以前被水隨遷,蒲城縣丞劉彥昭始建於此。宣德以來,歲加修飭。查該學明倫堂後,逼臨通衢,外無環堵之地,說者以為有堂無室,難於深造,雖科第不乏,坐此弗克遠大。聞嘉靖年間,知縣蘇夢皋欲行開拓,竟為時勢所阻,議者惜之。按《縣志》

先師殿五間。洪武初年,縣丞劉彥昭建,二十一年

「縣丞婁哲重修。隆慶六年知縣孫琮等重修。」 東、西廡,「洪武初年劉彥昭建,二十一年婁哲重修,隆慶六年知縣孫琮改建。」 各十一間。戟門,「洪武初年劉彥昭建櫺星門,併建。」 啟聖祠在教諭宅前。嘉靖十年知縣劉體元建,隆慶六年知縣孫琮改建,萬曆十八年知縣高知止改建,在明倫堂東。名宦祠、鄉賢祠在學岡。俱「天順年知縣劉弘建,嘉靖年重修。」 名宦祠改建鄉賢祠,由學岡改於儒學。隆慶六年孫琮改建。名宦祠、鄉賢祠各三間,俱在大殿西南隅。神庫、神廚,「弘治十三年知縣貢安甫建,隆慶六年改建。神廚三間。」 宰牲室,「弘治十三年建,隆慶六年改建三間。」 祭器庫、文書庫,「未詳何時建,俱隆慶六年孫琮重修。」 「泮池、井俱正德十二年知縣張治道鑿。」 瑠璃牆在櫺星門外。正德十二年張治道建。「敬一」 亭在櫺星門內。嘉靖六年知縣王三省建,三十五年知縣鍾崇武改建,在啟聖祠前。隆慶六年孫琮又改建,在大殿東南。萬曆十八年高知止又改建,在堂後西北隅。明倫堂洪武初年縣丞劉彥昭建,二十二年縣丞婁哲重修。天順三年知縣劉弘重建。隆慶六年知縣孫琮等增修,至

皇清康熙九年,署縣本府通判何英重修「進德《修業》」

齋「洪武初劉彥昭建。成化十二年知縣王輔重修。隆慶六年知縣孫琮重修。」 講堂、饌堂、號房、倉大門、教諭宅、訓導宅,「俱洪武初劉彥昭建。成化十二年、隆慶六年俱重修。」 尊經閣五間,「在明倫堂後,隆慶六年建。」 「儒學東路、東門、魁星樓,俱萬曆十八年知縣孫琮建。」

學田嘉靖二十年知縣杜緯置,一百五十畝在杜村。有《誌石》按《縣志》,學田地二十三頃四十三畝九分三釐七毫,徵銀三十五兩七釐三毫。額外學田地四十六頃八十七畝八分七釐五毫,徵銀二百五兩五錢四分四釐一毫六絲。

大名府戶口考        府志

戶口。婦女口附:

宣德以前不可考。正統七年、戶五萬一千八百八十二。口二十九萬二千六百二十四。我

皇清初年稍增。然未復舊額。今合衛所併來之數、得

一十五萬一千六百五十八戶。

《元城縣》,三萬六千五百二十戶。

大名縣,三千五百六十五戶。

南樂縣,三千六百三十五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