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5 (1700-1725).djvu/107

此页尚未校对

顏綱、元帥高琪戰敗之,追至北口。金兵保居庸,詔可 忒薄察守之,遂趨涿鹿,金西京留守忽沙虎遁去。」 《鎮志》:「金宣宗貞祐四年,西京副統程琢以兵來經略, 時山北諸州盡為元有,琢乃以私財募集壯士二萬, 復」取渾源、白登,駐師弘州,東向規措,以圖恢復。宣德、 德興諸州人民稍稍來集。

《元史太祖本紀》:「十年五月,避暑桓州、涼、涇。」

《世祖本紀》:「歲甲寅,秋八月,至自大理,駐桓、撫間,復立 撫州。歲乙卯春,復駐桓、撫間。冬,駐奉聖州北。歲丙寅, 春三月,命僧子聰卜地于桓州東灤水北,城開平府。」 鎮志憲宗六年,命劉秉忠來建都邑。時欲建城市、修宮 室,為都會之所。太弟忽必烈因言秉忠精于天文地 理之術,乃命相宅。秉忠曰:「桓州東灤水北有龍岡焉, 固形勢之地也,宅之吉。」於是即命秉忠營之,號開平 府,三年而畢功。

中統元年五月,徵諸路兵三萬駐燕京,近命諸路市 馬萬匹送開平府。六月,詔「燕京、西京、北京三路宣撫 司,運米十萬石輸開平府及撫州、沙井、靖州魚兒濼, 以備軍儲。」鎮志中統元年,置宣德等處軍籍,「宣德蒙古 軍六千五百人,漢軍七千三百人,德興蒙古軍三千 人,漢軍二千五百人,各以萬戶領之。」尋以兵少不足 鎮戍,復詔漢人質子軍及僉到民間諸軍屯守,總計 三萬五千六百餘人。是年六月,詔東平路萬戶嚴忠 濟等,發精兵一萬五千人,戍守開平。又詔十路宣撫 司造戰襖裘帽各以萬計,輸開平,給新舊戍守者。又 以開平闕庭,所在多召外州兵充營衛,慮食不給,乃 詔有司輦大都諸路粟米十餘萬石給之,於是開平 始贍。

《鎮志》:「中統二年,發禁兵屯懷來,時諸王阿里不哥有 罪,將討之,乃以禁兵屯駐懷來,及阿里不哥戰于昔 木土,敗走,世祖乃還。又置大都督府,領諸軍屯守,既 置大都府于宣德,因命怯烈門為大都督,管領諸軍, 統守宣德、德興。興州尋復以興州達軍合入宣德。德 興,復命漢軍以一萬戶屯守懷來,一萬戶屯守縉山, 蒙古軍各五千總,以大都督領之。」是年,幸開平,詔減 免民差,罷守隘諸軍,因幸宣德。秋七月,宣德隕霜。 《世祖本紀》:「中統三年八月甲午,博都歡等奏,請以宣 德州、德興府等處銀冶付其匠戶,歲取銀及石綠丹 粉輸官。從之。西京、宣德、北京隕霜害稼。十一月戊申, 陞撫州為隆興府,以昔刺幹脫為總管。」割宣德之懷 安、天成及威寧、高原隸焉。

中統四年二月甲子,車駕幸開平。五月癸未,詔「北京 運米五千石赴開平。」七月,燕京、河間、開平、隆興四路 屬縣雨雹害稼。鎮志時中書省臣言「開平宮闕之地,宜 加號上都。」上從之,隨巡幸,詔發燕京米五千餘石,命 總管董銓分給軍士。秋,七月,上都、隆興雨雹。

至元三年六月辛未,徙歸化民于清州興濟縣屯田。 冬十月庚申朔,降德興府為奉聖州。鎮志至元三年,徙 宣德人于興濟。時欲開屯田,乃詔宣德人徙居之。其 後,屯田亦不果行。是年,幸雞鳴山,將獵于渾河,馬蹶, 御史大夫脫脫諫止。

至元五年十二月。改奉聖州隸宣德。

《鎮志》:至元十五年,發京兵戍應昌。應昌在關平東北。 初,應昌戍卒俱歷三四年,上憫之,謂中書省臣曰:「應 昌兵卒久戍,疲苦甚矣,省臣不以奏處,使下人無所 控訴,非所以體朕優恤之心也。其發東京、北京軍往 戍應昌,其應昌舊戍士卒,悉令散歸。」是年冬十二月, 奉聖飢。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六年夏四月,以上都軍四千 衛都城,凡他所來戍者,皆遣歸。」鎮志國制,「郡邑鎮戍士 卒皆更相易置,故每歲以他郡兵戍上都,軍士疲于 轉輸,至不堪命。」於是以上都民元籍軍士者四千餘 人,即令歲備鎮戍,其自他郡來戍者悉罷之。又令大 都迎送法駕,諸軍,交境即歸。

《鎮志》:「至元十八年秋七月,上都飢。」

至元十九年,命隆興軍戍守上都。先是,命樞密院調 兵六百人守居庸關南北口。上曰:「只可用附近軍,遠 者殊不便。」樞密臣因言:「上都屯戍士卒,其奧魯皆在 西川,而戍西川者多。隆興軍士,每歲轉餉,不勝勞費。」 上曰:「如此,即當以隆興軍代上都戍卒還西川也。」是 年,駕幸上都,申嚴漢人軍器之禁。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五年三月庚寅,大駕幸上 都。丁酉,駐蹕野狐嶺。」

至元二十六年七月戊寅,海都兵犯邊,帝親征。鎮志海 都兵至和林,宣慰使怯伯歹應之,劉哈剌、八都魯乘 間脫歸。初,海都至杭海,晉王甘麻剌率眾與戰,失利 被圍,吐土哈引勁卒陷陣,翼王出。及帝親征至北邊, 謂吐土哈曰:「昔太祖與臣下同患難者,飲班木河之 水以紀功。今日之事,何愧昔人。」

至元二十七年十月甲寅,禁上都釀酒。己未,禁山後 釀酒。辛酉,隆興路隕霜殺稼,免其田租五千七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