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8 (1700-1725).djvu/10

此页尚未校对

今名

滾粟山在縣南二十里。山北石崖皆絢然五色,厓下溪流環抱,以山勢陡峻,不容一粟,故名。朗公山,在縣東南九十里。一名朗公谷。酈道元曰:「秦苻堅時,有沙門竺僧朗與隱士張巨和居此。」

馬鞍山在縣東八里許。山形如馬鞍者二,故名。

雙陸山,在縣南四十里,當孔道東西,兩兩相峙。

雷山在邑南大路西。弘治中,有道人趙天雷在此山祈禱,日久不雨,邑令憾之。天雷喚童子至前,掌中書一「雷」 字,令之下山,霹靂自手中發,大雨如澍。天雷不知所在,故名。今遺有風、雷、雨三碑在,旱禱輒應。

南黃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遠望崒嵂巑岏高出群峰。此蓋泰山餘脈,與梁父、徂徠并峙者。崓山在縣治東南三十里,翠柏盈巔,中隱玉皇宮,多有騷人題詠。

柏山,在縣東二十里黃山店南,有梵宇在上。草木蓊蔥,松柏蒼翠,土人多讀書其中。

張山,去縣五十里,在張夏店北。土人相傳,昔有張翁結廬山上,賣藥自給,不畏山蟲野獸,後不知所在,遂呼為「張山」 焉。

太子山在縣東七里。巔有古洞狹隘。義民孫光祖觀之,捐力鑿闊,內飾帝君景像,焚祀,曰「文昌洞。」

婁敬洞在縣東南六十里。其山自東南綿亙而下,其洞東西南委曲相穿通,相傳內有婁敬、范蠡、張良石像,又有仙奕石枰存焉。

魯般洞在靈巖寺內。岡阜隆隆,下有石室,不炬不可行。內有東西二石門相對,禁不敢啟。南沙河發源七仙嶺下,經青厓山南、滾粟山北,西流經縣南二十里入大清河。

北沙河,經縣北三里入「大清河。」

豐齊河自泰山北下,柳塢、都泉諸溪水會而為流,經中宮、渴馬厓,又經縣東北三十里至郭家界入大清河。

「大清河」 即濟水故道。自寧陽界西南流,至汶上北四汶村,東北經長清、齊河等處入海。甘露泉在靈巖東北觀音殿內,味至甘冽。自殿下西流至殿前,蓄為一池,由懸厓瀉下西流,復蓄一池,建亭覆之,滿而溢出,環遶各僧廚舍,至大門西溝出。其旁又有石龜、平厓、獨孤諸泉。卓錫泉,相傳法定禪師開創靈巖,苦近庵乏水。乃謀于佛圖澄。澄曰:「何地無水。」 至一處曰:「此下有泉。」 以九環錫杖卓之。果得泉。甘冽。

黃龍泉在靈巖,一名「黃龍池。」

雙鶴泉在靈巖。相傳法定禪師遇樵人指東去。不數里,雙鶴飛鳴其下,涓涓果得二泉。七仙泉在縣東南六十里。又有白石泉,眾水相合,為青厓上流。武惠泉在縣五峰山洞真觀之左岡上。

琉璃泉在縣南三十里,凡八井,不知鑿自何時。每井皆以琉璃甃砌,其水光瀅奪目。

野井,在縣東北三十里。按《春秋》「齊侯唁公于野井」 ,即此。

韓姑井在縣東南十五里,地名池子村。山枯無泉,居民苦之。韓姑毅然募工穿鑿數丈始及泉。人咸德之,遂呼今名。

肥城縣

金牛山在縣西八里。宋真宗曾駐蹕于此,命改為「鬱蔥山。」 高聳蒼翠,上有資聖院,山半有池,相傳龍潛其中,歲旱禱雨輒應,有洞在山之陽。陶山在縣西三十里,連平陰界,相傳陶朱公浮海出齊,間行隱此。世傳陶山前後有七十二洞,其最著者有菩薩洞,一名「快哉洞」 ,在山之半。蝙蝠洞在菩薩洞之東,深遠幽邃。西「施洞」 與「蝙蝠洞」 相對,高近絕頂。

鳳凰山,在縣南四十里。漢章帝元和二年,鳳凰集此。

孝堂山,在縣西北六十里,連平陰界。上有石室,漢孝子郭巨葬母之所。

塔山在縣東六里。上有石塔,因名。宋崇寧二年,鄉人建玉皇廟于上,又名「玉皇山。」

孤山在縣東十里。孤峭特起,山嶺有穴,深不可測,又名「谷山。」

周山,在縣南二十里。有周王墓。

虎門山在縣南四十里。形似虎,下有虎洞。七佛山在縣西六十里,上有石佛《七》

瀑布山,在縣南四十里,上有天井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