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8 (1700-1725).djvu/12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九十二卷目錄

 濟南府部彙考四

  濟南府山川考三

職方典第一百九十二卷

濟南府部彙考四

濟南府山川考三   府州縣志合載

青城縣:無《山》。

大清河即「濟水。」 在城北十八里。

白龍灣:城西北十八里。大清河所匯,深不可測。相傳有黑白二龍𩰚白龍勝之,故名陵縣。無《山》。

馬頰河按《元和志》,「在德州安德。」 今去本縣東南三里許,環遶而北,通于神頭店,俗呼為馬河。蓋德州即今陵縣,安德即州附郭也。

覆鬴河,按《通典》,在德州安德,《通志》云,在陵縣西三里,至海豐縣入海,今雖堙塞,其迹尚存。鬲津河,按《史記》云,在鬲縣,今相傳在縣治南布政分司前,即其故迹。弘治間填建今儒學。鉤盤河,按《寰宇記》云,在樂陵東南,從德州平原來。今在縣東四十五里,謂之盤河店。

舊黃河按《通志》九河經流故道,在縣西四十五里,其自西南經本縣北境,東過武定,至海豐入海,今割屬德州。

篤馬河按《通志》,在縣西二十五里,即今之土河,割屬德州。

德水,按《通志》在縣東十里,今俗呼為十里河。平原津,按《史記正義》云,「德州南有水津焉,在縣西十五里,始皇東巡,渡此而疾。」 今割屬德州。古衛河,在縣北十里,按《舊志》云「衛河遶於西北。」

白龍灣在縣東四十里,俗呼為「龍家窪。」

邊臨浦按:《通志》在縣北十八里。今割屬德州,名為邊里鎮。

蓮花池在縣東北十五里。

泰安州

泰山在州北五里,為東嶽岱宗。《舜典》:「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 是也。其山週圍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餘,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餘里。上有碧雲祠、東嶽廟、封禪壇。《史記》言古封泰山者有七十二君,而不見於經。三代以下,則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元宗、宋真宗皆登封焉。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九月辛卯。

皇帝東巡狩,撫恤編氓,問俗觀風。十月壬寅,至於岱。

宗,燔柴致祭,如祀五嶽禮。

鳳凰山,在嶽頂西南,其下曰白雲洞,巉巖多竅,天將陰,則雲從竅出如縷,頃而彌滿山谷矣。象山,在鳳凰山之下。

青山在嶽東南麓,漢明堂東北。

傲來山,俗名「扇子崖」 ,在嶽頂西南,其石巑岏矗矗,在御帳俯視之,最奇。山之前有竹林寺,下曰「大峪」 ,即中豁之路。峪西有劍匣石,有方石如匣。相傳匣有寶劍,仙人取去。

高里山在州西南三里。俗訛為「嵩里山」 ,又名亭禪山。其陰有鬼仙洞,窈然幽暗,人不敢入。社首山,在高里山之左。周成王、唐高宗、元宗、宋真宗皆禪此,上有社首壇。

東神霄山:在嶽頂東十里。

西神霄山:在嶽頂西十里。

石後山在嶽頂西十里。前多巨石。

孤山,在嶽頂北十里,崢嶸特起。

玉女山,在嶽頂東北十里許,有玉女修真石屋在其下,一名「黃花洞。」

蠟燭山在玉女山北,其石獨立如燭。

襁山,在嶽北十里,如負子狀。

鶴山,在嶽北十里,林木蔥鬱,野鶴巢此。

三尖山:在嶽頂西十里。

鵰窩山:在嶽頂西十五里,崖多鵰巢。

石馬山:在嶽頂西北十五里。

徂徠山在嶽南七十里。嶽之案山,《詩》「徂徠之松」 是也。上有紫源池,有玲瓏山、獨秀峰、天平東西二寨。下有白鶴灣。唐李白、孔巢父、韓準、裴政、陶沔、張叔明隱此,號曰「竹溪六逸。」 宋石介因故址築室著書,學者稱徂徠先生。

石閭山,在州南四十里。漢武帝封泰山,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