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順治六年復如故。
徽泉源出鷹崖山,其陽有「徽泉庵。」
清泉在縣上四莊,大石上三孔水如連珠。《寶泉》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水澄清如鏡。
魏家泉在縣東北三十里。
太公泉,在縣東北三十里。
路踏泉在縣東北四十里。
北陳泉在縣東南十里
南陳泉在縣東南十五里。
名公泉在縣南三里
張家溝泉在縣南十里
玉泉在縣南十五里,水色如玉。
西都泉在縣南二十里
柳溝泉在縣南二十里
大峪泉在縣南二十里
孫村泉在縣西南十五里。
古河泉在縣西南二十里。珠光迸出,雨氣遄飛,最為清勝。
名灣泉在縣西南四十里。
釣魚臺泉在縣西南五十里。
靈查泉在縣西南七十里。
南師泉在縣西北十五里。
金溝泉在縣西北二十里。
周家泉在縣西北三十里。
西周泉在縣西八里
里橋泉在縣西二十里
構溝泉在縣西三十里
紅河泉:在縣西五十里。
和莊泉在縣西五十里。以上諸泉,俱入小汶河。
龔家莊泉在縣西南八里。
劉杜泉在縣西南四十里。
嘯泉在縣南三里
新西周泉在縣西北十五里。
黃水灣泉:在縣西南四十里。
「高峪泉」 ,在縣北三十里,僅一線,天旱即涸。《萊蕪縣》
礦山在縣西北三里。泰山在右,魯山在左,大舟山屏其後,宮山列于前,汶水匯而朝焉。相傳「大比年或山氣蒸沖,旋結有城市樓臺之狀,則獲雋者眾。」 其下有伏龍洞。
陰涼山,在縣北三十里。舊名「銅冶山。」
望夫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巔有石如人,洞壑玲瓏,居民避寇者多得全活,云。「其陰有鷹窩崖。」 馬鞍山在縣北六十里,雙峰連峙,狀如馬鞍。茜山在縣東北五十五里。狀如疊嶂,巉巖可觀,山高峪深,多產藥材。
原山在縣東北七十里。東界益都,高聳出群山之上,峰頂有夏禹祠,一名岳陽山。《尚書禹貢》:「浮於汶。」 注云:「汶水出萊蕪縣原山之陽,西南而入濟。淄水出原山之陰,東北而入海。」 《齊乘》曰:《地志》云:「原山,淄水所出,跨淄川、益都兩縣界。」 按:淄川之命名以此。自顏神鎮割入益都,原山遂不接淄川界矣。
大突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山勢突然屹立。鵬山在縣東二十五里。相傳有大鵬集此。黃山俗名「黃羊山」 ,在縣東三十里。舊傳有黃姓者牧羊於此,後仙去。其陰中深窗莫測,外若龜形,石壁綠色,秋冬不變。
大屋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山形如屋。《通志》謂「司馬河源出大屋山」 ,即此。又謂即大室山。碁山在縣東五十里。舊傳仙人奕此,碁局尚存。山麓有洞真觀。
三尖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山有三峰,形如筆架,又名「筆架山。」
九嶺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一山九嶺,巑岏秀出。
大石山:在縣東南十三里。產鐵及煤炭。
仙人山在縣南二十里。舊《志》:「安期生修煉於此」 ,上有仙人堂,傍有仙人觀,有蝙蝠洞。
鳳凰山與仙人山接,狀如翔鳳。山頂平闊,四圍巉峭,又名「鳳凰寨。」 山陽有安期洞,一名「朝陽洞」 ,與礦山伏龍洞相通。每旱久,兩洞雲連即雨。山徑絕陡,松檜及香草叢生,層崖間有天然石屋,相傳吳道姑尸解於此,遺蛻尚存。
龜兕山縣西南三十里。舊稱聚勝寨,亦名「龜山。」
肅然山在縣西北五十里,泰山之東麓也。《史記》:「漢武帝元封元年四月乙卯,封泰山,明日下陰道,丙辰,禪泰山下趾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 即此。今訛為宿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