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8 (1700-1725).djvu/2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古黃河在州東南二十餘里,今謂之黃河。崖自州適平原、陵縣、德平,皆由之。《水經》云:「大河故瀆又東逕平原縣故城西,而北絕屯氏三瀆。北逕繹幕縣故城東北,西流逕平原、鬲縣故城西,又北逕修縣故城東,又北逕安陵縣西。」 又云:「河水又北逕平原縣故城東。」 又云:「河水自平原左逕安德城東,而北為鹿角津。」 《史記》:「秦始皇東遊海上,西至平原津而病。韓信渡平原,襲齊歷下軍。」 皆當在州境上。今為枯瀆矣。《山東通志》曰:「舊黃河在德州城東二十里,西南自濟河南接于梁山,北過臨邑縣西南四里,曰大土河。秋冬俱涸。盛夏霖雨時,水或漲溢,從禹城流入縣界,東接濟陽黑水灣,北流至樂安縣白龍口入海。又西」 北流至德州界,經德平西北十三里,曰「土河。」 又經陵縣、武定州南三里,東北至海豐縣入海。今其流皆涸,每值霖雨,河水泛溢,民居患之,或曰即九河經流之故道云。

《吳橋縣志》曰:「古黃河在縣城南里許,西南接德州界,東北入寧津縣界,歲久枯塞,沿河堤岸存焉。」 按《金史》,樂陵與將陵皆有鉤盤河,即此。鬲津河在城東七十里。

篤馬河在城東四十里。《漢地志》:「平原縣有篤馬河,東北入海五百六十里。」 《溝洫志》:「丞相史孫禁請決平原金堤間,開通大河,令入故篤馬河。」 《水經》:屯氏別河南瀆,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瀆東出,亦通謂之篤馬河。東北逕安德縣故城西,今俗呼為土河。如濟寧黑馬溝水漲自東昌魏家灣溢出,則循故道東北注于「海,不則常枯。」 《德平縣》。

基山,在縣西二十里。高五丈,周三百六十步,狀若臺基,故名。上有寺。

鉤盤河在縣南門外。遶西門永豐橋下,北流半里折而東,其道經齊河、禹城、平原、陵縣、德平,由海豐入海。今淤。

鬲津河在縣治東南里許。其道與「盤鉤河」 同,今亦淤。

土河即「徒駭河。」 在縣治西北十里。

黑水潭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兩崖陡立,淵深莫測,水黑如黛。俗傳有龍潛其中,祈禱有應。甘露泉在縣城外西南隅。水清而甘,為概縣井泉冠。土人于旁別為井,遂遠不及。

平原縣。無《山》。

蒲河在縣南二十里

鴻溝河在縣東十里

平原津,在縣南六十里。

武定州。無《山》。

聶索河在州南五十里。河腹高于岸,居民恆被水患。明成化十二年,判官王璈奉檄疏鑿,民甚稱便。今淤。

大灣,在州南四十里,方十餘頃,北有堤橫亙,民獲魚利。

土河,距州城南五十里。即徒駭河舊黃河故道。

濟河:距州城南八十里。今名大清河。

沙河距州城南十里。《輿地記》指為馬頰河。鉤盤河,距州城北十里。

覆鬴河距州城北八十五里。鬲津河距州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白龍灣距古城東十一里。

惠民溝距州城東南二十里。

仝家漥 、《齊皮漥 》、「甯家窪 」 、「康家漥。」

頭鋪窪 、孔家漥 、趙家窪 、楊里窪。

朱家漥 廟、「王窪 。」 蕭家窪 、齊家窪。

董家漥 、楊家灣 、蓮花池 、河柳樹、《漥蒲窪》。

陽信縣。無《山》。

成河在縣東南七里。今名「七里河」 ,即信河也。陽信命名以此。

屯氏河《水經》云:別河北瀆,東入陽信,在城南二十里。今無水,地名截河鋪。

贊河在城西南三里,鉤盤河支流也。

鉤盤河自武定州西北至網口,為陽信縣界,在城西南四十五里。至截河鋪,在城西南二十里。為屯氏河。至紅廟,在城正南十里,為陽信河,縣名以此。至河流店,在城東南八里。至崔家砦,在城東三十五里。為霑化縣界。

鬲津河,自武定州西北至洋湖口,為陽信縣界,在城西南四十五里,至溫家店,在城正西三十五里,入夾堤圈,在城西北五十里,為慶雲縣界。

馬頰河自武定州南,東北至欽風鎮,為「陽信。」